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三大平原。其中,東北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平原。
然而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歷朝歷代對東北的開發程度都非常有限。對東北的瞭解,從戰國時期就已經有史料記載。
戰國《竹書紀年》記載:“肅慎國盛產五穀、牛、馬、麻布。”肅慎大致分佈範圍,南起長白山,北至黑龍江,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和黑龍江省。
《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東夷之域,最為平敞,土宜五穀。”當時東夷指挹婁、高句驪、東沃沮、三韓、扶余等,差不多也是從遼寧到黑龍江的廣闊區域。
《三國志》對其評價為:“扶餘國土地宜五穀。”扶餘國王城在今天的長春市,領土最遠直達黑龍江。
唐宋明等等都有史料記載。種種跡象都在表明,在戰國時期中原王朝就知道東北,並且知道哪裡肥沃的、廣闊的黑土地。
肥沃廣闊的平原,對於王朝君主而言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華夏可是農耕文明,這簡直就是極其誘惑力的地盤。
可哪怕是漢、唐、明這等強盛的王朝,都沒有大規模開發東北。
明朝當時處於小冰河時期,氣候原因影響巨大暫且不提。
但大漢、大唐時期,正好是北迴歸線溫暖期,東北的氣候有些影響,但在面對廣闊的平原這等天然產糧區的誘惑下,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況且大漢和大唐時期,已經可以在同緯度的西域諸國(新江)屯田,沒有理由會止步遼東黑龍江地區。
那麼面對東北平原,以及北方的松嫩平原、南下的遼河平原,這廣闊、肥沃的平原地帶,為什麼連大漢、大唐這等武德充沛的王朝都沒有開發東北?
其實理由很簡單,鞭長莫及!
東北平原在燕山山脈以北,地緣格局上是被燕山、長白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封閉式的包圍起來。
若是想要從幽州右北平前往遼東,需要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後勤壓力極大!
——
原歷史中,白狼山之戰,是曹操為消滅北方烏桓勢力和袁氏殘餘勢力而進行的一場戰爭。烏桓軍的大本營在遼西柳城(今朝陽市一帶),最後曹操在嚮導田疇的帶領下出兵。
他們攀越徐無山,經盧龍塞退出中國邊境進入灤河上谷,在這片艱難的地區進軍五百餘里,在平岡轉而東向,穿越鮮卑的牧地,再次進入東漢邊境的山脈。
這時曹操軍已經包抄了烏桓蹋頓的防守營寨,正沿到海的方向直線前進,即將把敵軍的領地一分為二。但即使是到了平岡,離柳城還是有百餘公里的距離。
——
從這裡就能看出,想要從幽州右北平前往遼西,簡直可以說是超乎想像的軍事冒險。若是兩軍交戰,這攜帶的輜重糧草,對後勤的壓力可想而知!
此戰最後的結果是:
曹軍與烏桓在柳城外的白狼山大戰,當時曹軍主力因為道路崎嶇、輜重未到。張遼在主力未到的前提下,指揮先鋒部隊擊破了烏桓軍隊,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
可見此戰的兇險!張遼的勇猛!
但烏桓破滅後,他們的牧地很快被鮮卑等夷狄侵佔。他們為了爭奪肥沃的草地,開始了內戰。為邊疆換來了數十年的安寧。
然而曹軍也很難在這片地方紮根發展,屯田建設。因為對於曹魏而言,他們需要翻山越嶺前往遼西、遼東。
可對於塞外的夷狄而言,他們可以透過蒙古高原,長驅直入東北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當時漢末亂戰,群雄割據,三國鼎立,有蜀漢和江東鉗制,曹魏根本沒有精力放在東北。並且有中原繁華膏腴之地,他們是看不上這犄角旮旯,一戰獲勝後果斷回師。
夷狄異族捲土重來!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哪怕是漢末,大漢都是武德充沛,不是夷狄宵小可以欺辱的!
中平六年(189年),正值董卓霸京,公孫度經過同鄉徐榮的推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
公孫度到任後,厲行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勢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漸豐。後中原地區董卓亂起,各地軍閥無暇東顧。公孫度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
繼則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開疆擴土;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威行海外,儼然以遼東王自居!
可以說,漢末群雄割據,爭霸天下,公孫度絕對是屬於被低估的諸侯之一。
在他的統治下,遼東獲得了安寧,因為中原戰亂東遷的百姓陸續前往遼東,屯田建設,發展壯大。
以大漢農耕文明的勤勞建設,只需要幾十年太平日子,發展建設,絕對可以完全蠶食佔據東北平原,估計未來也沒有什麼金元女真什麼事情了。
不過後面公孫度子嗣一代不如一代,最後遼東被司馬懿率軍屠了。這導致遼東地區漢人人口空虛,西晉以後,遼東漸漸淪為鮮卑、高句麗等夷狄的佔據之地。
之後的歷朝歷代,根本沒有能力將觸手伸向東北遼東。在唐高宗滅亡高句麗後,中原勢力再次深入東北,可很快就頂不住壓力撤回了。
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東北都得不到開發。因為地理環境的緣故,鞭長莫及。沒有後勤輔助,頂不住夷狄長驅直入、信馬由韁的襲擾,得不到和平安寧,如何發展建設?
……
這一世劉羽橫空出世,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遼東太守公孫度死後,如今是其子公孫康經略遼東。如今遼東郡漢人與日俱增,逐漸蠶食周邊異國。
但公孫康實在沒有眼力勁,或許也是因為遼東郡對中原來往不便,以至於資訊遲緩落後,群雄割據的時候,在曹操、荊州劉表、江東孫堅圍攻劉羽的時候,遼東太守公孫康竟聲援曹操。
雙方仇怨就此結下!
之後劉羽橫掃千軍、摧枯拉朽,擊敗了一位位割據軍閥,斬殺一位位叛軍賊首,終於在公元201年正月初一登基稱帝,威震天下。
此事讓公孫康大驚失色,立刻上書告罪,並且朝賀臣服劉羽這位漢帝。當時正值開國盛世,眾將士方才從戰亂中休整下來,百姓們需要休生養息。
劉羽暫時放過遼東,但不代表他忘記了!
開元三年,劉羽利用“天星”激發大漢龍脈。中龍、南龍應運而生,為大漢帶來了一股新氣象,那充盈在空氣中的靈氣,滋潤著大漢國民。
然而北龍一直黯淡著!
因為北龍的龍頭,除了遼東郡之外,還有如今高句麗佔據之地,那太白山之處。
只有奪下這些地方,真正納入大漢版圖,身為大漢之主、一國之君的劉羽,才能透過“天星”激發北龍。
兩條龍脈就讓大漢獲得如此恐怖海量的受益,他自然很期待很奢望三條龍脈同啟後,會有怎麼樣的盛況了。
因此在兵精糧足,養精蓄銳之後,在國民休生養息,從戰亂中恢復後,劉羽果斷選擇出兵遼東,完全控制這片東北之地。
劉羽出兵遼東有兩條路可走——(如圖)
第一條:如同原歷史中,曹操出兵烏桓,後爆發的白狼山之戰一般。翻山越嶺,從出盧龍塞、過平岡、到柳城(朝陽)。
除了這一條,還有其他陸路,但同樣道路崎嶇、行軍不便,戰略縱深太遠。
第二條:劉羽擊敗一位位強敵之後,也吸收了那些強敵的部隊。包括淮南水師、荊州水師、江東水師等在內的水師部隊,總計有三十多萬大軍。
可以從青州港口,順著洋流直接前往遼東。
當然,如果是明朝時期,還有第三條路可走,那就是“關寧錦防線”所在的“遼西走廊”。
關寧錦防線是明朝末年為抵禦後金(清),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條防線。
其中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臺作為聯防據點。
這條燕山最東邊靠海的狹長且平坦的通道,也就是遼西走廊。
不過遼西走廊在宋朝以前還是海邊低窪地,漢以後方才慢慢海水南移。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足可見遼西走廊還未形成,或者說半形成之地。
浪潮來襲,或者雨水季節,根本無法行軍。直到海水南移,及至明朝建立了山海關後,這條防線才真正成為一條戰略意義上的軍事通道。
但遼西走廊如今漢朝時期,劉羽出兵遼東自然運用不到了。他只能從第一條和第二條入手,最後文臣武將商議過後,決定水陸並進。
公元203年,開元4年5月,大漢出兵遼東。趕在東北農業收割季節之前出手。
面對大漢強軍水陸並進,遼東太守公孫康根本沒有抵擋的勇氣,直接獻城投降了。
漢軍兵不血刃奪下遼東,繼而對高句麗、扶余等周邊異國出手。連戰連勝,攻城掠寨,不過數月時間,順利奪下整個東北平原地區。
此戰,威震東北亞!
戰後漢軍還能協助當地軍民,收割小麥水稻。訊息傳回到京師長安後,滿朝文武驚喜,劉羽這位漢帝也是驚喜不已,昭告天下,海內俱震!
至此,遼東郡和高句麗等地區,完全握在大漢之手,劉羽再次激發,北龍龍脈果然應運而生,一股股醇厚的靈氣席捲大漢東南西北,滋潤著大漢山河人民。
整個天下再次有著巨大的變故,在原本的基礎上有著數倍的提升,並且這種提升還在突飛猛進,完全看不到極限和盡頭!
華夏民族、炎黃子孫,本身就是天命之子,天道眷顧,在三大龍脈的激發下,如今簡直有種舉國飛昇,全族突破的徵兆,如今的大漢,人人如龍,如陸地神仙,簡直就是仙朝!
龍脈對華夏大地的滋養和提升,讓劉羽驚喜的同時,也產生了西征的想法!
西征不僅是奪回西域長史府,也是對西方諸國,貴霜、安息、羅馬的征服,同時也是對龍脈的爭奪。
大漢三條龍脈,乃是發源於崑崙山,此乃萬山之祖,當之無愧的仙山。而崑崙山向東蜿蜒起伏的山川地脈中,發展出三條龍脈,獨屬於華夏的龍脈。
但崑崙山向西同樣衍生出了兩條龍脈,蜿蜒起伏、衍生向貴霜、安息、羅馬的山脈。
既然龍脈有著如此神異,並且天星可以將之激發,反饋到掌控者劉羽,以及大漢萬民身上,劉羽自然將目標放在西方的兩條龍脈之上,對西征出現了想法!
這個想法產生之後,就難以壓下!
公元204年,開元5年3月,冬去春來,駐守遼東的大漢水師出兵倭國。不過四個月時間,漢軍完全佔據倭國,昭示著大漢完全統治倭國的開始。
倭國有著豐富的礦場資源,特別是白銀礦。位居世界第六。這等膏腴之地,劉羽自然不會放過。大漢開始對倭國的漢化開啟。
但實際上,倭國對大漢的征服,不僅沒有任何反抗,反抗極其享受。慕強乃是人性,特別是倭國人本身就是華夏流民隱居誕生,如今不過是迴歸父系庇護。
倭國高層以大漢為尊,為說漢語為傲,以漢家禮儀文化為中心。根本不用漢化,他們本身就在趨之若鶩。
至此,大漢完全統合東北亞。
公元207年,開元7年6月,經過三年多的修養,大漢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據傳趙雲、呂布等絕世悍將,已經可以靈氣外放,飛天遁地。
當然所謂的飛天,是他們強大的跳躍力和爆發力產生的錯覺,遁地則是為了修辭說法。但他們出手,城池已經擋不住他們率軍進攻。
不過與之相對的,文臣的浩然正氣也衍變出強大的能力,他們可以出口成章,言出法隨。浩然正氣下,百邪不侵,更有甚者可喚醒聖人,鎮壓魑魅魍魎。
除了將士(兵家)、文臣(儒家),還有道家、佛家等等,都透過大漢的氣運得到不同的修煉渠道,繼而實力得到了提升。
甚至連發明家,他們的發明創造在造福萬民,萬民匯聚的氣運反饋到國家大運上,這種國運又反饋給發明家,讓他們的知識、技巧、手藝等得到巨大提升。
大漢從原本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隨著天地劇變後,竟有種文藝復甦的徵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似有再次出現的可能。
公元209年,開元9年9月,大漢人口突破一億。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因為漢帝的鎮壓,天下沒有出現土地兼併的徵兆。
可因為人口突破過億,世家豪強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並且因為可以修煉,家族人員對資源的攝取更加巨大。他們不敢對大漢國內下手,將目光望向海外。
劉羽下詔支援,他想要開啟“外王內聖”的思想,簡而言之就是——對外重拳出擊、對內唯唯諾諾。不要只知道對同胞下手,要選擇強勢出擊!
大漢逐漸出現海外探索、經略的浪潮。
南下東喃亞經略成為試練途徑,那邊正是蠻荒之地,試練的同時也能實戰演練,宛如大漢的後花園,試煉之地。
同一年,劉羽宣佈明年召開全國科舉選拔,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關,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
考試科目:數理化文學政治軍事科技等。一甲進士可直入九卿府觀政。考試的時間等等。
此訊息一出,那些寒門弟子、黔首百姓子弟為之瘋狂。這明顯就是一步登天,魚躍龍門。世家子弟也不逞多讓,他們知道漢帝開學普及教育,明顯是在打壓世家。
可世家也有優勢,他們幾代人、幾十代人積累下來的底蘊,這可不是黔首百姓、寒門子弟一朝一夕可以媲美的。此次科舉,他們必定是獨佔鰲頭。
公元210年,科舉召開,同年大漢開啟西征。
兩年後科舉結束,琅琊諸葛亮以狀元及第入九卿府大司農部下任職。後歷經九卿諸四部,實習考核以第一名轉為秩千石長史。後諸葛亮請調外放西征之列。入趙雲部下任職軍師參事。
同年,大漢攻略貴霜國。
公元213年,大漢橫掃安息國,兵臨羅馬國東側防線。羅馬帝國立刻出兵迎戰,兩軍交戰亞美尼亞,羅馬帝國慘敗,一潰千里。大漢乘勝追擊,連戰連勝。
諸葛亮已經升任軍師參謀,秩二千石,位同郡太守。羅馬之戰,兼修兵家、儒家、發明家眾多技藝為一身的他,創下“八卦圖”,於迦太基困死羅馬主力軍隊,立下首功。
一年後,即公元214年,羅馬敗退加的斯,望著浩蕩的大西洋,他們背水一戰,負隅頑抗,但面對漢軍,連戰連敗,毫無抵擋之地。
羅馬帝國國王跳海而死,有數人緊隨其後殉國。但有數千人選擇臣服大漢,瑟瑟發抖的跪倒在大漢的鐵騎之下,大漢龍旗插在了羅馬西側防線邊界線上。
地中海,成為了大漢的內海。
漢軍休整兩月,以羅馬為中心,北上、南下橫推,摧枯拉朽,橫掃千軍。
公元216年,大漢龍旗插遍歐亞大陸!
也在這一年,漢帝劉羽激發了西方兩條龍脈,以萬山之祖崑崙山為核心,源源不斷的靈氣自龍脈誕生,向著世界之極、天下中心的大漢匯聚。
普天同慶,大赦天下!
漢帝昭告天下,漢語將成為世界唯一官方語言,全世界必須漢化!
公元218年,西征大軍凱旋迴歸,漢帝劉羽犒賞功臣。封候拜將,出將入相。皆大歡喜,君臣相宜。
同年,漢帝召集滿朝文武,袞袞諸公,對諸子百家、各大派系進行整合劃分,將原本模糊的、雜亂不堪的、紛亂如麻的修煉體系,逐漸的訂下標準。
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
至此,天下的修行體系劃分九級!
與之相關的諸子百家等修煉秘籍,功法,技巧等等,隨之問世,大漢之人,人人可學。天下修煉日益高潮,百姓逐漸接受這種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日常。
公元220年,大漢正式進入仙朝!
萬世之基,由此開啟!
……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