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上滿屏都飄著“仁義”二字,王禎滿臉通紅,只站在原地不停地向周圍慶賀的百姓抱拳行禮。
孟祺激動的一拍桌子,指著天幕,表情傲嬌向自己至交好友炫耀著。
“瞧,天幕都說了,王禎受老夫的影響下寫出了流傳千古的«農書》”
好友笑著搖頭“德卿,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本書是你編寫的。”
“你不懂。”孟祺用手撐在桌上“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可敬、可嘆。”
孟祺的視線又落在天幕上,好友順著他的視線往上看。
木槿姝切換下個畫面了,熟悉她的人就知道要開始講吓一位了。
“華國古代四大農書最後要盤點的是,明朝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書》。”
明朝!朱元璋立即抬頭,視線都快黏到天幕上了。
“明太祖朱元璋打賞徐光啟文房四寶各一個,白玉三鑲如意一柄,翡翠琉璃珠寶各一箱,大理石圍屏一對。”
“朱標打賞徐光啟文房四寶各一個,黃金白銀各一箱,雪山人參兩支。”
“明成祖朱棣打賞徐光啟文房四寶各一個,纏絲翡翠扇子一把,珍藏於宮中的書籍各十箱,黃金白銀各兩箱,提花絹各十緞。”
朱棣打賞完後,眼角含笑“想來,爹和大哥肯定會很欣慰吧,我這隊形跟的可是一點都沒出錯。”
另一時空的明仁宗朱高熾也跟隨步伐“想來,爹肯定會開心的吧,哈哈。”
有了明太祖和明成祖帶頭打賞,明朝各個皇帝都緊隨其後,打賞的禮物也越來越奢華。
木槿姝趕緊制止,這是幹嘛呀“各位老祖宗們先停一下,停一下好嘛,讓我先講完再說。”
越來越奢華的打賞,終於在木槿姝的制止下停止了。
徐光啟:人在家中坐,禮物天上來。
入目可及的都是明太祖、明成祖等人的御賜之物。
滿屋金碧輝煌,傳說中描繪的寶庫也不過如此吧,徐光啟心中激動萬分。
徐光啟:“多謝太祖打賞,多謝成祖打賞!”
好嘛,木槿姝撇嘴,徐光啟把整個打賞的皇帝都謝過一遍。
明太祖朱元璋:“不必如此多禮,你是明朝的驕傲啊。”
徐光啟:“太祖謬讚,子先會更加努力。”
朱元璋跟徐光啟寒暄幾句過後,臉色鐵青的對著朱標叮囑。
“標兒,你去把老四那個逆子給朕逮過來。”
年幼的朱棣,聽完成大後的自己打賞的禮物,呢喃道“看來自己以後挺富貴啊。”
遠在另一個世界的朱棣狠狠地打了噴嚏,不自在的動了一下肩頸,怎麼感覺後脊發涼。
大太監驚呼一聲,趕緊上前檢視朱棣情況“陛下您怎麼了,快叫太醫過來。”
帶刀侍衛聽到次動靜,快速圍上來。
幾個太監得令後,立即衝出殿門。
“行了,朕沒什麼事,都給朕散開吧。”朱棣揉了揉鼻子。
太監們快速退回來,侍衛們都散開,又回到各自的位置上。
朱棣疑惑的看著自己的掌心,自己的手怎麼這麼癢啊“來福,去把太子給朕叫來。”
“嗻”大太監來福得到指令後,邊行禮邊退出去。
“看來太子殿下,又慘嘍。”
徐光啟的歷史畫像,鋪滿整個天幕。
“話不多說,我們繼續介紹。
一提到徐光啟各位老祖宗們有印象不?沒錯,他就是在天文曆法也有所成就,上次的盤點也有他的名字。”
“哦~”聽到木槿姝的解釋,眾人都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徐光啟被稱為華國17世紀引進西學第一人,是介紹和吸納西方科學技術的積極推動者。
他本人在仕途上也毫不遜色,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根據史料記載,徐光啟一生的成就不止有天文曆法,還有數學、軍事、農學方面。
今天我主要介紹的是有關於徐光啟農學方面的成就。
其實,徐光啟編寫的農學著作甚多,其中包括《農政全書》、《甘薯疏》、《農書草稿》等。
今天我主要介紹的是《農政全書》,《農政全書》初稿完成後,徐光啟忙於修訂曆書,無暇顧及。
徐光啟去世後由他的門人陳子龍等人負責修訂,刻板付印。
《農政全書》按照內容大致可分為農政措施和農政技術兩部分,其中不僅對水旱蟲災做了統計,救災的措施利弊做了分析,還附有可以充飢的草木野菜有141種。
不知道徐光啟您是否願意公佈出來,我還是前面那句話。”
木槿姝話音未落,徐光啟立即出聲。
徐光啟:“木姑娘,我非常樂意分享出來,大家若是不幸遭此困境,這又何嘗不是一條新的出路呢。”
“那我替天下百姓,多謝您了,這是我為您準備的禮物,請收好。”木槿姝學著明朝的禮儀給徐光啟行禮,以表尊敬。
各朝代打賞的聲音在天幕上接踵而至,尤其是朱元璋跟卯足了勁似的,連小四朱棣的私房錢都沒放過。
朱標默默地扯著早已經淚流滿面的朱棣離開,眼不見心不煩吧。
“哎”徐光啟剛要擺擺手拒絕,發現天幕中木槿姝手上的禮盒已經到了他自己的手上。
還有隻在史書中記載的人物,徐光啟有些受寵若驚。
正要發彈幕感謝,卻又不知為何不能,徐光啟只得高聲致謝。
某朝代鬧市中,眾人都保持著同一個動作,有紙的記在紙上,沒紙的三兩成群,用自己的方式記著。
“若是天天都有這樣的好事,就好嘍。”
寂靜中傳來一聲嘆息,是啊,若是天天有這樣的好事,那經歷饑荒的親人們肯定不會因為沒有吃的被活活餓死。
木槿姝扒拉著後面的頁面,也沒剩多少了,史料對徐光啟的記載不多,她拼拼湊湊而來的也就這麼多內容。
《農政全書》中詳細的記載內容,木槿姝依舊是放在天幕一側,以供老祖宗們譽抄。
不然她已經講完整本書,都不知道講到什麼時候。
“盤點了華國古代四大農書,我不得不吐槽一句,老祖宗們你們不覺得對於歷史悠久的我們來說,農書的著作是不是有點是拿不出手了?
您們想想,作為農業大國,農書的著作相對於其他的是不是如同蚍蜉撼大樹般。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農業也是一樣的。
我知道對於你們來說,學習農業的都算是不務正業,要不然遺留下來的這麼多的農業著作,大部分作者不詳。
可是我想說,如果想讓生產產量提高,就需要有人去做這樣的事情。
況且,收農業的稅,不如去徵收商業稅,其中利潤之大,可以對於一下我們華國。”
木槿姝這一通肺腑之言,讓不少老祖宗們不由得反思,仔細一想還真是如此,往常他們都是放任百姓們在田地中自己摸索,產量確實不高。
徵收商業賦稅?減免農業賦稅?
看來此事要提上議程了,有的老祖宗被木槿姝提醒才注意到自己從來沒有注意的地方。
而有的老祖宗們早已經瞄準徵收商業賦稅,已經很久了,比如嬴政、武則天等。
“說完四大農書其實已經差不多了,但是有一本著作肯定得提。
它的頒佈推行,與如今世界通用的公曆基本相同,還比我們現行的農曆頒佈早了三百年。
以上我的介紹,各位老祖宗們應該對這本書在心中有了估量。
不過啊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曆法,它被稱為華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有‘敬授民時’之意。
曆法和農業歷來不分家,有指導農業的作用。
元朝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對指導農業生產有很大幫助。
沒錯,這本書就是我們若思編訂的。郭守敬這個人想必你們也熟悉,對於他的經歷我便不再一一贅述了。”
郭守敬沒曾想,還能在天幕中再次聽到自己的名字,昔日好友的打趣讓他如何不開心。
郭守敬:“那我倒是要聽聽,姝姝是如何講述這《授時歷》。”
“呵呵”木槿姝面無表情的笑了一聲。
“《授時歷》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賜而得名,原著與史書稱其為《授時歷經》。
元世祖命許衡為主,郭守敬、王恂為副共同修訂。
經過郭守敬等人的不懈努力,終於測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長度和晝、夜時間的長度,提供了很多精確的資料。
並且在此期間,還組織了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的天文觀測,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可考察的資料和曆法。
老祖宗們的智慧真的很難以想象,修訂《授時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後人也是享受到了,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
今天的盤點就講到這裡了,提到修訂曆法的老祖宗們我都各自準備了一份禮物。
小小心意,不成敬意,還望各位老祖宗們海涵。”
木槿姝嘴角掛著笑意,天幕的結尾便是哪些參與修訂曆法的名單還有精確的各種天文資料。
禮物木槿姝讓系統,都一一送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