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章 一隻蓄勢待發的猛虎

然而,贏斐卻並沒有被大宗正的激情所感染。他深知,東出戰略雖然重要,但並非一蹴而就之事。他更清楚,大秦帝國此刻的缺陷與不足。他明白,只有穩步前進,才能最終實現一統天下的偉大目標。

因此,他緩緩開口,以一種溫和而有力的語氣說道:“皇叔所言差矣。東出戰略固然重要,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大秦帝國的現狀。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衝動而陷入危險的境地。我們必須徐徐圖之,穩紮穩打地推進我們的戰略計劃。”

他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流般注入了眾人的心田。他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並開始熱烈地討論起具體的實施方案來。在這場討論中,贏斐展現出了他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深邃的戰略眼光。他巧妙地引導著眾人一步步走向他心中的那個偉大目標——重鑄大秦帝國的輝煌!

隨著討論的深入和方案的逐步完善贏斐的心中充滿了信心和期待。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秦帝國的旗幟將再次飄揚在中原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而他也將成為那個書寫歷史、開創未來的偉大君主!

在那深邃的秦國朝堂之上,氣氛凝重而莊嚴,彷彿每一寸空氣都承載著歷史的重量。贏斐,這位年輕的帝王,凝視著眼前展開的東出策略圖卷,心中卻波瀾不驚。

他深知,這份策略不應僅僅停留在紙面,而需從長遠的視角,深入剖析天下大勢,方能為大秦帝國鋪就一條通往一統的康莊大道。“陛下,臣有本奏。”內務府總管陳平的聲音,如同驚雷劃破沉寂,他大步流星,言辭激昂,“大都督之策,雖壯志凌雲,卻未慮及天下紛擾之複雜。山東列國,局勢錯綜複雜,非一策可定。”

陳平的話語,如同投石入水,激起了層層漣漪。他繼續分析道:“西楚霸王項羽,雄踞一方,已成我大秦心頭之患。而齊地雖未大亂,遼東、韓國、常山之地,餘威猶存,不可小覷。魏國、代國、燕國,更是唯項羽馬首是瞻,成為對抗我大秦的堅固壁壘。即便是殷國、韓國等小國,亦可能隨風而倒,成為變數。”

言畢,朝堂之上,一片靜默。眾臣或低頭沉思,或面面相覷,皆被陳平的分析所震撼。就在這時,兵部尚書法正緩緩起身,其聲沉穩有力:“臣亦贊同內務府總管之言。我大秦雖國力強盛,但函谷關一戰,北地軍團損失慘重,南方軍又不知所蹤,實力已大打折扣。此時倉促東出,無異於以卵擊石,實非明智之舉。”

法正的話語,如同冬日裡的一盆冷水,澆滅了在場眾人心中那即將燃起的戰火之火。他深知,戰爭非兒戲,需以國運為賭注,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贏斐端坐於龍椅之上,目光深邃,彷彿能洞察人心。他並未立即表態,而是靜靜地觀察著在場的每一位臣子。

他明白,眼前的困境,需要更為高瞻遠矚的策略來破解。就在這時,一位老臣挺身而出,正是右相張蒼。他鬚髮皆白,卻精神矍鑠,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陛下,臣以為大都督之策,雖有遠見,卻忽略了當下的實際。我大秦自二世以來,元氣未復,新軍未充,貿然東出,實為不智。”

張蒼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流,緩緩流淌在每個人的心田。他繼續說道:“臣以為,我大秦應分兩步走。第一步,韜光養晦,休養生息,暗拓國土,充實國力;第二步,待新軍練成,國力恢復,再大舉東出,平列國,一統天下。”

張蒼的策略,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贏斐心中的迷霧。他拍案而起,聲音堅定而有力:“右相所言極是!從今以後,以此策為大秦治國長策!”

一時間,朝堂之上,歡呼聲四起。眾臣皆感振奮,彷彿看到了大秦帝國一統天下的輝煌未來。然而,贏斐並未因此而滿足。他深知,策略雖好,還需有執行之人。

於是,他下令備車出宮,親自前往大都督府,與尉繚共商大計。大都督府內,尉繚正埋頭於案牘之間,翻閱著來自各地的密報。他眉頭緊鎖,時而點頭讚許,時而搖頭嘆息。這位昔日的兵法大家,如今卻肩負起了大秦帝國的軍事重任,心中既有自豪,也有忐忑。

贏斐的到來,讓尉繚倍感意外。他連忙起身迎接,心中卻暗自揣測著帝王的來意。然而,贏斐並未多言,只是將張蒼的策略和盤托出,詢問尉繚的看法。尉繚聽後,沉吟片刻,然後緩緩說道:“陛下高瞻遠矚,臣佩服之至。然而,軍事之事,變幻莫測。臣以為,在韜光養晦的同時,還需加強邊防防禦,以防不測。同時,應廣開才路,招募天下英才,為我大秦所用。”

贏斐聽後,連連點頭。他深知尉繚的才能與忠誠,決定將更多的重任交託於他。從此以後,大秦帝國在贏斐和尉繚的領導下,開始了漫長的休養生息之路。他們一邊擴充軍力、訓練士卒;一邊發展經濟、充實國庫。同時,還加強了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為未來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歲月如梭,轉眼間三年已過。大秦帝國的國力已今非昔比,新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國庫充盈、糧草充足。此時的大秦帝國,已如同一隻蓄勢待發的猛虎,準備向天下列國發起最後的衝鋒。然而,贏斐和尉繚並未急於求成。他們知道,真正的統一之戰,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

他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來應對未來的挑戰。於是,他們繼續鞏固內政、發展經濟、訓練軍隊。同時,還加強了情報工作和對敵偵察力度。他們時刻關注著天下列國的動態和變化,為即將到來的統一之戰做好充分的準備。終於有一天,當大秦帝國的軍隊如同潮水般湧向東方的時候,整個天下都為之震撼。

在贏斐和尉繚的領導下,大秦帝國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六合、席捲八荒,最終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偉大夢想。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贏斐和尉繚的英明領導和深謀遠慮。他們用自已的智慧和勇氣書寫了一段傳奇的歷史篇章讓後世之人永遠銘記於心。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趙國與楚國的名將如廉頗、李牧、項燕等,他們的輝煌戰績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戰國紛爭的天空。然而,在這片烽火連天的土地上,最為耀眼的,莫過於大秦帝國的軍事傳奇。白起、王翦、蒙恬,這三位上將軍的名字,如同不滅的燈塔,引領著大秦的鐵騎踏遍六國,一統華夏。

而在這些傳奇背後,隱藏著一位渴望成為名將而非權臣的靈魂——尉繚。他,出身鬼谷一脈,自幼便對兵法戰策有著過人的天賦與痴迷。在尉繚的心中,真正的榮耀不在於朝堂之上的高位,而在於沙場上的金戈鐵馬,是那份能夠決定國家命運的力量。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與人開玩笑。在始皇帝的時代,尉繚雖身居高位,卻未能如願以償地成為一名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名將。史書上,他被譽為“國職大才”,卻非“世之名將”,這對他而言,無疑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遺憾。

直到昭武皇帝贏斐的出現,一切似乎都有了轉機。贏斐登基後,大刀闊斧地改革朝政,將三公九卿制度轉變為文武分治,文官以兩相六部為尊,武將則以中軍都督府為首。尉繚,這位昔日的國職大才,終於被任命為中軍大都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軍中第一人。

對於這份突如其來的榮耀,尉繚並沒有絲毫的懈怠。他深知,這是皇帝對他才能的認可,更是他實現心中夢想的最佳時機。於是,他夜以繼日地投入到軍務之中,為大秦帝國的未來籌謀佈局。他深知,在這個亂世之中,唯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確保大秦的基業穩固,才能讓大秦的鐵騎繼續向東,直至征服整個天下。

一日深夜,大都督府內燈火通明,尉繚正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軍務之中。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夜的寧靜,一名軍將匆匆而入,稟報皇帝陛下駕到。尉繚聞言一驚,連忙放下手中的竹簡,快步迎出府外。

月光下,贏斐身著龍袍,氣宇軒昂,身旁跟隨著中車府令與東廠提督魏忠賢。尉繚跪拜行禮,贏斐則微笑著扶起他,關切地問道:“夜色已深,大都督府仍燈火通明,看來卿家也是為國事操勞啊。”

尉繚謙遜地答道:“陛下過譽了。臣雖年邁,但為大秦復興,不敢有絲毫懈怠。近日軍中事務繁忙,皆是緊急之事,故而不得不連夜處置。”

贏斐聞言,心中暗自讚許。他深知尉繚的忠誠與才能,更明白這位老將對於大秦的重要性。他走上前,仔細檢視了案上的竹簡,只見其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種軍務與戰略部署,有些還被批註了醒目的紅色墨汁。

“大都督真是用心良苦啊。”贏斐感慨道,“我大秦有卿家這樣的忠臣良將,何愁天下不定?”

尉繚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自已的付出得到了皇帝的認可與讚賞,這讓他更加堅定了為大秦帝國奮鬥終身的信念。他望著贏斐那充滿期待與信任的眼神,心中暗暗發誓:無論前路多麼艱難,他都將誓死守護這片土地與人民,讓大秦的旗幟永遠飄揚在世界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