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事,再加上前天那個系列收視率可以,所以再來最後一集,以後一天一更,等事忙完了就好好更了]
一,屍體炸彈原創,三國第一毒士,又稱三國第一“好人\"跳槽之王,賈文和
賈詡(公元147年—公元223年),字文和,武威郡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人,是曹魏開國重臣、三國著名謀士。其一生經歷豐富,主要如下:
1. 早年經歷:
- 賈詡年少時並不被人賞識,只有漢陽名士閻忠認為他有張良、陳平那樣的才華。後來他被舉薦為孝廉,入朝擔任郎官,後因病辭官。
- 返回家鄉途中,賈詡遇上氐族人叛亂,同行數十人被抓。賈詡謊稱自已是太尉段熲的外孫,氐人因畏懼段熲威名,與他起誓結交後放走了他,而同行的其他人則被殺害。
2. 效力涼州,長安致亂(“文和亂武”):
- 董卓進入洛陽後,賈詡以太尉椽的身份擔任平津都尉,後升為討虜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輔帳下任職。
-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誅,牛輔身死,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人打算散夥回鄉。賈詡分析形勢,勸他們率領軍隊西行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李傕、郭汜等人依計行事,很快聚集了十多萬人馬,並與董卓的老部下聯合攻陷了長安城。
3. 在李傕、郭汜帳下為官:
- 李傕、郭汜攻佔長安後,把持朝政,為答謝賈詡出謀劃策的功勞,想封他為侯,賈詡堅決退辭。後來李傕等人轉任他為尚書,主管官員選拔任用之事。這一時期,賈詡做了許多救扶人才之事。
- 李傕、郭汜內訌,互相攻擊,賈詡常勸二人以大局為重。李傕曾想劫持漢獻帝,賈詡趕緊勸阻,但李傕沒有聽從。後來羌胡兵馬幫助李傕,賈詡邀請羌胡大帥前來飲食,並許以封賞,讓他們離開,李傕勢力衰弱,只得選擇和解。
4. 投奔張繡:
-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漢獻帝東遷洛陽,賈詡辭去官職。他先去依附駐紮於華陰縣的同鄉段煨,但因段煨生性多疑,賈詡心中不安。適逢張繡在南陽,賈詡便與他取得聯絡,前往投奔張繡,張繡對他禮遇有加,段煨也好生照顧了他的家眷。
5. 為張繡獻計:
- 兩次擊敗曹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軍討伐宛城的張繡,張繡投降。曹操將張繡叔母佔為已有,張繡惱恨,舉兵攻擊曹操大營,曹操戰敗退走。張繡要追擊曹軍,賈詡勸阻,張繡不聽,果然大敗而歸。之後賈詡又讓張繡再次追擊,張繡取勝。戰後,賈詡向張繡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 勸張歸曹:建安四年(公元200年),袁紹曾派人聯絡張繡,並給賈詡寫信,想和他們結為盟友。賈詡認為袁紹不能容納天下豪傑之士,建議張繡歸附曹操。張繡聽從賈詡建議,率眾歸附曹操,曹操任命張繡為揚武將軍,任命賈詡為執金吾,封為都亭侯,不久又升任冀州牧。
6. 襄助曹操:
- 官渡之戰獻計: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曹操糧草將要耗盡,打算撤軍,問計於賈詡。賈詡表示曹操在智謀、勇武、用人和決斷四個方面都勝過袁紹,鼓勵曹操果斷出擊。後來曹操用許攸的計策,襲擊袁紹存放糧草輜重的烏巢大營,擊敗袁紹。
- 赤壁之戰前勸告: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荊州後,想要順江而下攻打東吳。賈詡勸告曹操利用荊州地區的優勢,賞賜官兵,安撫百姓,讓孫權俯首稱臣,但曹操沒有聽從,最終在赤壁之戰中失利。
- 離間韓遂、馬超: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為奪取關中,與韓遂、馬超作戰。賈詡給曹操獻計,先假裝允諾馬超割地求和的條件,再用計離間二人。曹操採納賈詡的計謀,在陣前約見韓遂,敘談舊事,引起馬超對韓遂的疑心,又在寫給韓遂的信件上進行塗抹,最終曹操大敗馬超,平定關中。
7. 晚年及身後事:
- 曹丕與曹植爭奪儲君之位,賈詡暗中擁護曹丕,助他獲得儲君之位。曹丕繼位後,擢升賈詡為太尉,晉爵壽鄉侯。
- 曹丕打算征伐吳蜀兩國,問計於賈詡,賈詡認為不宜用兵,曹丕沒有聽從,南征孫權兵敗。
-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賈詡去世,終年七十七歲,追諡為肅侯,其子賈穆襲爵。
後世對賈詡的評價褒貶不一,他的謀略被很多人稱讚,如西晉史學家陳壽評價賈詡算無遺策,擅長權謀,僅次於張良、陳平。但也有人認為他建議李傕、郭汜攻打長安,禍亂漢室,罪過深重。
二,大漢丞相,魏武帝曹操,曹孟德,夕日的白月光,呂布的股東
陳宮(?—199年2月7日),字公臺,東郡武陽縣(今山東莘縣)人,東漢末年政治人物。其一生經歷如下:
1. 相助曹操:
- 初平三年(192年):兗州牧劉岱在黃巾起義中被殺,兗州處於無主狀態。陳宮看出曹操是能安定兗州的合適人選,於是憑藉自已的口才和在士林的名望,說服了留守兗州的鮑信等人,讓曹操順利成為兗州牧,曹操由此擁有了自已的一塊重要根據地,這為曹操早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陳宮在這一時期對曹操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受曹操喜歡,曹操也對他頗為信任。
2. 背叛曹操轉投呂布:
-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率軍攻打徐州,命陳宮留守東郡。但陳宮卻藉機背叛曹操,他說服了陳留太守張邈與之一道舉事,並將呂布迎入兗州。一時間,兗州大部分地區都響應陳宮和張邈,只有鄄城以及範、東阿兩縣被曹操帳下的荀彧和程昱用計控制。這次背叛使曹操元氣大傷,險些失去立足之地。陳宮背叛曹操的原因可能是曹操在兗州的一些政策或行為引起了兗州本地勢力的不滿,而陳宮作為兗州本地士族的代表,選擇了與曹操決裂。至於具體原因,歷史上存在多種猜測,沒有定論。
3. 跟隨呂布四處征戰:
-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展開反擊,與呂布在鉅野交戰,陳宮率軍與呂布一道投入戰鬥,卻正中曹操的埋伏,大敗虧輸。無奈之下,二人只得退出兗州,投奔到守備東邊徐州的劉備處。
- 建安元年(197年):呂布部將郝萌舉兵叛亂,事後曹性告知呂布,叛亂乃是由袁術在背後支援,陳宮也參與謀劃,但呂布沒有向陳宮發難。
4. 鏖戰下邳最終兵敗身死:
- 建安三年(199年):曹操進攻徐州,兵臨呂布和陳宮據守的下邳城下。陳宮向呂布提出了諸多應對策略,如建議主動出擊、讓呂布出城屯守與下邳互為應援等,但呂布屢屢拒絕陳宮的建言,加上聽信妻子的話,致使自已越發陷入不利境地。最終,曹操一方在荀攸、郭嘉的建議下決泗、沂之水,水淹下邳,呂布部將侯成、宋憲、魏續等人控制了下邳,生擒呂布和陳宮。
- 十二月廿四日:呂布和陳宮皆被曹操下令所殺。陳宮被殺前與曹操有一段對話,曹操問陳宮為何落得如此下場,陳宮將戰敗歸因於呂布的不納言。曹操又以陳宮的老母妻子相威脅,陳宮反而曉以道德倫理,一心求死,最終被以絞刑處死。曹操下令贍養其老母,並作主為其女謀得一樁婚事。
歷史上對陳宮的評價褒貶不一。一方面,他性格剛烈直壯,有智謀,早期為曹操立足兗州提供了重要幫助,在呂布帳下也展現出了一定的謀略和忠誠;另一方面,他背叛曹操的行為也備受爭議,被一些人認為是不忠不義之舉。但總體而言,陳宮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也是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
二,稱帝戰神第一人,又稱蜂蜜水戰神,憑一已之力硬抗魏,蜀,吳,三家
袁術字公路,出身於東漢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袁家。他的一生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 早年仕途:
- 出身高貴:袁術是司空袁逢的次嫡子,家族地位顯赫。在當時十分講究出身的社會背景下,袁術具有天然的優勢。
- 初入官場:年輕時的袁術以俠義著稱,常與貴族子弟遊玩打獵,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後來他被舉薦為孝廉,開始在朝廷嶄露頭角,擔任過虎賁中郎將等職務。
2. 諸侯紛爭時期:
- 參與討董聯盟:東漢末年,董卓專權,天下大亂。袁術參與了袁紹等人組織的諸侯聯軍討伐董卓。在這個過程中,他擔任聯軍的督糧官。但他擔心前鋒孫堅入主洛陽後難以控制,便有意剋扣了孫堅的糧草,這一行為引發了孫堅的不滿,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諸侯聯軍的矛盾。
- 爭奪豫州:討董之戰後,袁術和袁紹兩兄弟就新豫州刺史的任命展開了爭奪。袁術推舉了自已的親密盟友孫堅,而袁紹則任命了丹揚太守周昕的弟弟周昂為新豫州刺史。後來周昂率軍襲奪了孫堅在潁川的駐軍之地陽城,袁術與孫堅一起將周昂趕回了老家會稽。
- 佔據淮南:191 年,袁術的得力將領孫堅被殺後,他撤退到東部的陳留,並於 192 年開始擴大他在揚州的影響力,後來佔據了淮河南岸的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
3. 稱帝及其敗亡:
- 稱帝之舉:197 年初,袁術認為時機成熟,在淮南建立了仲氏朝,自稱“天子”。這一行為引起了其他諸侯的強烈不滿,使孫策與其決裂,也給了其他軍閥攻打他的理由。曹操控制下的漢廷向孫策和呂布下詔,敦促他們對袁術展開攻勢。
- 眾叛親離:稱帝后的袁術面臨著諸多困境。曹操奪取了他在淮河北部的所有領地,其領土遭受乾旱和歉收,實力進一步削弱。他的部下也紛紛離他而去,雷薄、陳蘭等舊部拒絕接納他。
- 窮途末路:袁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寫信給哥哥袁紹,許諾一旦袁紹肯助他,就以傳國璽相贈。袁紹派兒子袁譚迎袁術入青州。袁術去青州途中,曹操派劉備和朱靈截擊,袁術只得返回淮南,最終在回都城壽春途中病死。
總的來說,袁術出身名門,早期擁有一定的勢力和影響力,但他目光短淺、狂妄自大,在政治上的錯誤決策以及自身的能力不足,導致了他的最終失敗。他的稱帝行為更是加速了他的滅亡,成為了三國時期的一個反面教材。
三,把曹操幾十萬大軍當野怪,如果說戰力巔峰100,他大怒狀態,戰力250
趙雲(?—公元229年),字子龍,常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南)人,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其一生經歷豐富,主要如下:
1. 早年經歷:
- 趙雲自幼喜愛武藝,尤其擅長槍法,年輕時曾率領義從為本郡所舉。後來,他先後投奔過公孫瓚、袁紹等人,但均未得到重用。直到遇見劉備,被其仁德所感動,決定終身追隨。
2. 跟隨劉備征戰:
- 長坂坡救主: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備率部駐紮在樊城,遭到曹軍的追擊。曹軍在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的部眾,劉備丟下甘夫人和兒子劉禪逃走。趙雲貼身抱著才滿週歲的劉禪,保護甘夫人,殺出敵軍包圍,讓他們母子得以倖免於難。
- 截江奪阿斗: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為妻,即孫夫人。孫夫人驕橫性烈,縱容帶來的孫吳士兵,屢次違反法度。後來孫權聽說劉備西進益州,派人前來迎接孫夫人回吳,孫夫人私自將年幼的劉禪帶走,諸葛亮派趙雲、張飛率兵駕船,前往長江攔截,才將劉禪奪了回來。
- 入川作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受益州牧劉璋邀請率領大軍入川,趙雲與諸葛亮等人留守荊州。後來劉備進攻益州,趙雲與諸葛亮、張飛等溯長江西上,平定沿途郡縣。大軍抵達江州後,諸葛亮又分派趙雲沿著外水西上江陽縣,與諸葛亮在成都會合,與劉備的軍隊一起包圍成都。劉璋獻城投降後,趙雲因功升任翊軍將軍。
- 漢中之戰顯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攻佔漢中,與曹操軍隊交戰。當時黃忠的軍隊遭到曹軍包圍,趙雲隨黃忠一起襲取曹軍糧草。到了約定的時間,黃忠的軍隊還沒有回來,趙雲率領數十名騎兵離開大營前往檢視情況,迎面遇到黃忠的軍隊遭到曹軍追擊。曹操親率大軍前來,趙雲率部迎敵,且戰且退。曹軍不斷趕來,將趙雲等人包圍,趙雲殺出重圍,趕回大營。曹操的大軍隨後趕到,趙雲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故布疑兵。曹軍懷疑有伏兵,不敢發動進攻,反而引軍撤退。趙雲下令擂鼓戰鬥,用強弓弩箭射擊曹軍後方部隊,敵軍受到驚嚇,自相踐踏,很多人掉進漢水中淹死。此戰後,軍中都稱趙雲為“虎威將軍”。
3. 劉備去世後的經歷:
- 勸諫劉備:劉備稱帝后,打算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趙雲勸諫劉備,認為曹操才是國賊,而孫權不是。如果能興兵滅亡曹魏,則孫吳自然歸服。應該儘早圖謀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一帶以討伐曹魏,不應先與孫吳發生戰爭。但劉備沒有聽從趙雲的勸諫。
- 參與北伐: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趙雲隨丞相諸葛亮北上進駐漢中。次年,諸葛亮出軍北伐,命令趙雲與鄧芝作為疑軍,據守箕谷。由於趙雲、鄧芝兵力薄弱,難以抵擋曹真大軍的攻擊,作戰失利。但趙雲親自斷後,糧草輜重都沒有丟棄,又收攏兵力據險固守,不至於大敗。
4. 晚年及去世:
- 大軍撤退返回漢中後,趙雲被貶為鎮軍將軍。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趙雲病逝。後來後主劉禪下詔,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趙雲一生忠勇,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穩定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受劉備、劉禪以及蜀漢軍民的敬重和愛戴。他的英勇事蹟和忠誠精神也被後世廣為傳頌。
三,三界伏魔蕩妖大帝青龍戰神,關羽,關雲長,關二爺
關羽(?-220年),原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常平裡(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其一生主要經歷如下:
1. 早年經歷:
- 關羽因仗義殺人後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在家鄉涿郡組織義勇軍抗擊黃巾軍,關羽與張飛加入劉備陣營,參與戰爭。此後,劉備投奔幽州軍閥公孫瓚,因屢立戰功任平原相,關羽成為劉備的主要將領,與張飛同任別部司馬,分別統領各自的部曲兵馬。劉備與關羽、張飛二人關係親密,同床就寢,關羽也終日侍衛劉備,跟隨其輾轉四方。
2. 輾轉各勢力間:
- 跟隨劉備依附曹操:興平元年(194年),劉備、關羽等支援陶謙抗擊曹操,陶謙病逝後劉備領徐州牧。建安元年(196年),呂布偷襲並佔據下邳,劉備等人向呂布求和,關羽被劉備安排駐守下邳城。建安四年(199年),劉備與曹操在下邳共同抗擊呂布,重奪徐州。但劉備擔心曹操猜忌,趁曹操派他和大將朱靈、路招一起截擊袁術的時機趁機叛逃,襲殺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命關羽守下邳代行太守職務,劉備則返回小沛。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率軍東征擊敗劉備,俘虜劉備妻小,關羽戰敗被曹操生擒。
- 重歸劉備麾下:曹操欣賞關羽,任命其為偏將軍。關羽在白馬之戰中,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到袁紹的萬軍之中將顏良擊殺,又將顏良首級斬下帶回曹營,解了白馬之圍,曹操因此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但關羽始終心繫劉備,當得知劉備的下落後,將曹操所封賞的全部封存,拜書告辭,千里走單騎投奔劉備,曹操左右想要追殺關羽,曹操認為各為其主不必追殺。
3. 鎮守荊州:
- 建安十二年(207年),關羽、張飛跟隨劉備訪問並收服諸葛亮,後跟隨劉備投靠劉表,屯兵在新野。曹操南征荊州劉表,劉表死後,劉琮降曹。劉備從襄樊南下渡江逃走,派關羽乘船到江陵匯合,後在當陽長坂坡遭曹操軍追擊,關羽率領船隊至漢津,保護劉備前往夏口。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南四郡,又得到孫權送的南郡,拜關羽為元勳,受封襄陽太守、蕩寇將軍,使其率軍駐守江北。關羽重修了江陵城,與東吳邊界的守將魯肅發生摩擦,魯肅多次好言撫平衝突。
-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佔益州,關羽被任命為董督荊州事,統領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孫權曾遣使要回荊州,劉備想奪取涼州之後再歸還,孫權便在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設定長吏,被關羽全部趕走。後來劉備與孫權講和並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給東吳。
4. 威震華夏與敗亡:
- 威震華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同年,關羽率領部隊攻打襄樊的曹仁,曹操派于禁協助曹仁。秋天,天降大雨十餘日,漢水暴漲,關羽讓部下掘江堤用水灌於禁軍隊,于禁投降,關羽乘船進攻龐德軍,龐德寡不敵眾被斬殺。陸渾民孫狼等苦於徭役而歸順關羽,梁、郟等群盜遙受關羽旗號和印信,成為關羽的部屬,關羽之名威震華夏,一度使曹操有遷都的打算。
- 敗走麥城:孫權為試探關羽的態度,曾派遣諸葛瑾出使荊州,勸說關羽與孫權聯姻,將其女兒嫁與孫權之子,但關羽以虎女不能嫁犬子為由拒絕請婚,還罵辱諸葛瑾並將其趕出軍營。孫權於是答應與曹操聯手對付關羽。關羽在前線作戰時,駐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和屯軍公安的將軍傅士仁因關羽態度傲慢輕視自已,且沒有盡力為關羽大軍提供軍資,害怕關羽回師之後懲罰他們,便心懷不安。東吳孫權趁機私下派人誘使糜芳和傅士仁投降。曹操又派遣徐晃解救曹仁,關羽一時不能攻克便引軍退還。回軍之後發覺孫權已佔據江陵,自已的部眾妻小被孫權俘虜,關羽計程車卒四散而逃。之後孫權派遣潘璋追擊關羽,在臨沮將關羽及其長子關平斬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與洛陽曹操處,曹操以諸侯級別的禮制安葬了關羽。
5. 後世影響:關羽的忠義精神受到官方朝廷和民間百姓的推崇敬仰。北宋以後受到歷朝加封,稱號不斷升級。同時還被佛教奉為伽藍護法神,被道教奉為關聖帝君、伏魔大帝,被民間百姓奉為武財神和雨神等,後世尊稱其為“關公”,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