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帝的駕崩沒有什麼徵兆。
但勝在一切準備周全。
而且正值秋收之後,國朝一年到頭最穩定的時候。
建武帝前腳剛走。
劉理帶著先皇遺詔,迅速接管了東廠。
至於鎮撫司,則是落到了林九道的身上。
林九道雖然不是官場中人,可他同樣也是雲王的師兄,而且還是玄皇的道友。
這個節骨眼上。
林九道協助道王登基,自是當仁不讓。
最後,則是宮廷的禁軍。
今年同樣已經六十餘歲的定國公“李墩墩”,奉命接管了禁軍,並有各家國公府,侯府,伯府的勳貴到宮外聚集。
他們在大明軍中的關係盤根錯節。
尤其是北平之地,勳貴們就代表了軍方的意思。
這三股力量全部支援道王。
大局已定。
宗室諸王和朝堂老臣進宮面見道王,太皇太后,以及太后。
……
等到一夜過後。
整座北平開始為駕崩的帝王服喪。
建武帝在這件事情上,預先已經有了自已的安排。
從當之無愧的“武帝”之名,再到停靈和送陵的各環節皆由軍中精銳負責。
這也算是別具一格。
建武帝到底是壓得朝臣們太狠了。
哪怕他已經駕崩了,但是在“武帝”、“武陵”以及“軍禮”的問題上,沒有臣子敢表現出異議。
逝者為大。
何況,這有可能是古往今來,陸上對外作戰最輝煌的一位帝王。
誰敢公然詆譭,那就有身敗名裂的可能。
而且,接替皇位的道王,肯定也不會容忍這種臣子存在。
……
一切塵埃落定。
道王變成了道帝。
他的年號已經定下,就叫“弘道”。
至於“弘道”與他的本名朱崇道是否存在避諱一說,這個反而不重要了。
因為他的兄長建武帝,本名朱崇武,已經替他開了這個先例。
弘道元年。
弘道帝先是將生母皇太妃“李元夕”尊為太后,與建武帝的生母並作兩宮太后。
她們同是玄皇的妻妾,但是由於二人在年齡上的跨度。
不僅子嗣沒有爭奪皇位的嫌隙,二人本身也沒有爭風吃醋的機會。
如今,兩宮太后並立。
看起來也沒有矛盾。
這一切算是平穩過渡了。
接下來,就到了封賞的環節。
定國公“李墩墩”已經到了無可封賞的程度,於是弘道帝封了李墩墩的次子,給了一個“懷恩伯”的爵位。
可以領取俸祿,但是不得世襲。
神霄派“林九道”,這位弘道帝在道術上的師長,弘道帝給他封了一個“神霄真人”的法號,統轄京師朝天、顯靈、靈濟三宮,領道教事。
最後,則是早就對弘道帝母子示好的劉理。
他官復原職,擔任掌印太監,手下管著東廠,以及其餘各監。
這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太監!
劉理的這一手,可是把許多宮裡的太監給看傻眼了。
本以為他當初被罷黜下“掌印太監”的位置,劉理這輩子已經不可能出頭了。
誰知道。
劉理竟然跳到了弘道帝的麾下。
一下子混到了從龍之功。
除了他們之外,弘道帝對朝臣倒是沒有太大的動作。
建武帝駕崩前。
他已經就朝臣的位置和能力,與弘道帝進行過探討。
為了避免新帝即位,大規模的人員變動,引起朝中動盪。
各種人員的調遣,早在建武帝時期就已經調整完備。
唯有作為弘道帝外祖父的李成江,他順理成章坐上了戶部尚書的位置。
這是弘道帝修行“金錢道術”的關鍵,需要換成自已人。
至於原本的戶部尚書,則按照建武帝在任時的改制,將丞相改成內閣,戶部尚書入內閣了。
這個改變,本質上是方便了皇帝安插人手,好讓自已的臣子得以分化相權。
但另有一個前提是。
皇帝需要保持對朝臣的優勢。
李成江對於今日的一切有所準備。
他如今成了當今聖上的外祖,而且又是勳貴子孫,在立場上肯定是不能歪的。
不止是他,還有榮國公府。
假如可以討得弘道帝歡心,這未必就不能將榮國公的位置給保留下來。
畢竟——
熙寧帝的意思,早先的建武帝是熙寧帝一手帶大的,不好違背。
可是弘道帝就沒有這個限制了。
他六根清淨,半路出家。
第三任皇帝的詔書,到他這第六任皇帝這裡,效果已經減了不少。
……
同樣是這一年。
有海船從海州的口岸停靠。
他們是大明派出去的船隊之一,到達了東爪哇王國。
這支船隊有宗室親王跟隨,封號“安王”,他是熙寧帝的子嗣,按照輩分弘道帝要稱他一句族叔。
安王的船隊出海數年。
其間,他與另外一位宗室“寧王”的船隊合流。
二人合稱“安寧”,本來是圖一個好兆頭。
事實證明。
這樣的規劃確實卓有成效。
兩王的船隊下了南陽,沿途經過真臘,以大明帝國的名義補充了物資,招募了海員,南下穿過馬六甲抵達東爪哇王國。
他們到時,正趕上東爪哇王國的內亂。
安王和寧王在國內,他們只是徒有其名的皇室吉祥物。
可是到了國外。
二王的這層皇室身份,著實給他們臉上增光。
尤其是經過真臘時,真臘國王親自給二王上首座,極大滿足了他們虛榮心與自豪感。
所以,在東爪哇王國的時候。
二王商議之後,立刻下令,集結他們兩支船隊的力量,協助東爪哇王國平叛。
最終——
這事情竟然還被他們給做成了!
東爪哇國王款待二王,知道他們的來歷,仰慕大明的兵馬強盛,主動提出要作為大明的屬國,朝貢上邦。
以示誠意,安、寧二王帶回了東爪哇王國的太子。
正趕上弘道帝登基的時間點。
他們準備將這個屬國作為一份厚禮,獻給弘道帝。
然而——
弘道帝似乎對一個屬國不感興趣,微微皺眉。
“二位王叔難道沒有做別的?”
聽到這話,安王和寧王同時一愣。
最終,還是身為親叔叔的安王詢問:“不知陛下的意思是。”
“銀子,黃金,糧食。”
弘道帝皺著眉頭:“你等船隊的開支均由國庫開支,難道沒想著要賺點銀子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