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9章 背書

用五牛控股官微的話說,它們投出了邁瑞醫療、心通醫療、微創骨科、一品製藥、晶東科技、欣旺達、博納影業、檸萌影視等上市公司、獨角獸。

正是因為投出過市值2816億元邁瑞醫療、市值297億元欣旺達、市值3069億元晶東,使五牛控股在創投圈名聲大噪。

自2014年開始,五牛控股常年斬獲各類媒體、創投平臺頒發的“年度最佳投資機構”、“最具實力房地產基金”、“十佳產業資本”、“投資管理卓越品牌”等榜單。

有媒體曾把五牛控股稱作“VC2.0時代”開拓者,它們提出了“產投結合”的模式,是各大投資論壇座上賓。

幾年前,有創投圈業內人士表示,“每銀財富、五牛控股是最有機會把投資玩成閉環的機構。”

財富管理公司的特點是,服務高淨值人群。所謂高淨值人群是指,“資產淨值在600萬元以上,單筆投資金額超100萬元的群體。”

鷹國資本市場對高淨值人群的定義更高,“要求可投金額在300萬鷹元至1000萬鷹元以上。”換句話說,高淨值人群多是公司高管或海歸。

財富管理公司會定期推出金融投資產品給高淨值客戶,透過高投資獲取高回報。

但如果只有財富管理公司,“聰明”的高淨值人群未必買賬,高回報對應著高風險。

所以,部分財富管理公司會做業務延展,自已成立個一級或二級的投資機構,分散高淨值人群的投資風險。

國內早期的市場化母基金,穿透部分LP也是高淨值人群。為何說,“每銀財富、五牛控股有機會玩投資閉環呢?”

在於五牛控股“再做一層風控”,把錢投給VC\/PE,機構再把錢投給公司,公司未來一旦IPO,高額的收益回報會分配給五牛控股、每銀財富及高淨值客戶。

“擬上市公司高管的錢透過五牛控股,機構投給公司,最後又回到高管手上,每銀財富、五牛控股平地起高樓。”這就叫“投資閉環”。

實際上,不光每銀財富,中枝集團、諾亞財富亦是做夢想把投資玩成閉環的機構。

不同的是,中枝集團、諾亞財富暴雷,有野蠻擴張、投資投崩、風控形同虛設的問題。

每銀財富呢?它們的故事本身便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驚天騙局,騙了金融圈、創投圈無數個日夜。

每銀財富是如何行騙的?

這就要從每銀財富、五牛控股實控人韓弘偉、韓曉父子說起。

創投圈印象裡,韓弘偉、韓曉父子的發跡之路,始終是個謎。

別看,創投圈天天研究創業公司、獨角獸、上市公司的創業史,對“大金主”每銀財富、五牛控股,卻一知半解。

主要是,這兩家公司“包裝”的不錯,知道“背書的重要性”放大背書的價值。

韓弘偉、韓曉父子曾與恆太創始人許家銀有過合作,估計沒少在許家印那偷學。

房地產興盛時期,恆太是知名的房地產商,韓弘偉、韓曉父子利用與許家銀結交的人脈資源,忽悠銀行、信託,巧立專案,藉助五牛控股在2012年推出了“FOF地產母基金”。

國內創投圈懵懂、房地產火爆的2012年,它們就已經編故事了。

銀行、信託幹嘛相信每銀財富? 銀行、信託,太需要高淨值人群了。每銀財富用高淨值客戶吊銀行、信託胃口,投資能不能閉環不清楚,它們把騙局玩成了閉環。

用許來當背書,騙高淨值投資“FOF地產母基金”,再用高淨值,騙銀行、信託。“背書有了,韓弘偉、韓曉父子琢磨起了將騙局規模化。”

每銀財富用騙來的錢,瘋狂贊助各大商業峰會、論壇,打響了“國內排名前三財富管理公司”的名號。

緊接著用“國內排名前三財富管理公司”的誘惑VC\/PE。VC\/PE屬於財務投資機構,它們的資金也是透過上市公司、母基金、高淨值人群、家族信託、獨角獸處募資而來。

過去,創投圈VC\/PE特別喜歡“傍上”財富管理公司,這樣就可以輕鬆解決募資難題,且與財富管理公司對接,遠遠比尋找單一出資方輕鬆。

每銀財富名號越大,慕名合作的知名VC\/PE就越多,高淨值人群認可度就越高。環環相扣、互為利益共同體,天然的局就形成了。

韓弘偉、韓曉父子是局中人,在弄些投出晶東科技、邁瑞醫療的故事,高淨值人群很難辨別真偽。

編了10年多年的騙局,沒被戳穿,並屢屢獲得獎項,每銀財富玩得夠“高”了。

10多年前的騙局,騙到了現在,怎麼被戳穿了?一切與每銀控股鷹股退市風波有關。

按著今天的說法,每銀財富是騙局,那麼,在鷹國上市的每銀控股大機率是韓弘偉、韓曉父子撤退的後路。可後路已經無路可走了。

今年5月,有媒體曝出每銀財富出現“兌付違約”問題,導致大量媒體跟蹤報道,挖出了“每銀財富理底層資產虛構,大量資金去向不明。”

這件事,驚動了鷹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每銀控股持續暴跌,跌到了0.3689鷹元\/股,又觸發了鷹股退市機制。

財富60億元,忽悠界身經百戰的韓弘偉、韓曉父子突然慌了。想跑,被警方採取了刑事強制措施。揭穿每銀財富騙局的竟然是,它們心中最好忽悠的高淨值客戶。

早在去年12月,就有每銀財富高淨值客戶秘密實地考察每銀財富金融投資產品的底層資產。

媒體報道,“一些高淨值人群,甚至篤定每銀財富涉嫌資金池與自融業務。”有媒體進一步調查發現,“每銀財富底層資產是完全捏造、虛構的。”它們騙了金融圈、創投圈10多年。

高淨值人群不是普通投資者、土豪投資者,大多是高學歷、海歸經驗的公司高層。

這個群體本身就是專業投資者,既然能自行拆解每銀財富可能是驚天騙局,還墜入騙局,血本無歸?該問題分析一下,韓弘偉、韓曉父子抓住了兩個“漏洞”。

第一個“漏洞”是前面提到“背書的重要性”。根據佰度文庫一份分析報告統計,高淨值人群普遍掌握專業的投資理財知識,多數直接參與過國內的天使基金、創投基金、財富管理公司,信託基金。

也就是說,高淨值人群投資財富管理公司,是常態化投資。不相信國內排名前三的財富管理公司,還相信其它公司嗎?

此外,每銀財富別管是蒙是騙,它們是實打實的與銀行、信託、券商、VC\/PE合作。

第二個“漏洞”是創投基金的玩法。國內創投基金的存續期是“3+2”、“5+2”、“10+”,這些資金的特點是流向長週期行業,如醫療醫藥、高階製造等領域。 就像當年華登國際投資國產晶片龍頭中芯國際,華登國際足足陪跑了20年。

五牛控股對外背書的投資案例裡,多數是醫療醫藥專案,這就會講出一個,“沒有10多年陪跑,看不出結果的故事。”10多年內,哪怕投資失敗或出現階段性失誤,屬於VC\/PE的“容錯”範圍。

當然,每銀財富也在誇大投資收益率,引高淨值人群入套,好在,投資者反應過來,讓韓弘偉、韓曉父子付出慘痛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媒體參與曝光每銀財富,韓弘偉、韓曉父子的神秘發跡之路浮出水面,“把金融行業耍的團團轉的韓弘偉,靠修車發跡。”

一個修車的小老闆,幾經輾轉,編出了金融史上的驚天騙局。

相關資料顯示,韓弘偉早年東拼西湊、四處畫餅借來1萬元,建起了汽車修理廠,賺取人生第一桶金。後韓弘偉在朋友的介紹下,關注醫院、醫藥公司的資源整合專案。

他透過炒股,大發橫財,建起了自已的投資圈子,積蓄了資本。韓弘偉正式進軍金融行業是2006,韓弘偉覺得,自已的投資圈子是小打小鬧,要吸納廣泛的民間資本,去圓暴富夢。

進軍創投圈,是韓弘偉之子韓曉的主意。韓曉是一位高學歷的創業者、投資人、“高淨值人群”。

五牛控股就是韓曉重點經營的資產,他常常混跡創投圈各大峰會、論壇,宣講投資人該怎樣挖掘好專案?給向臺下高淨值嘉賓,講述“何為投資真諦?”

這些事,如今看來無比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