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們三人但求同死,那就一起砍了吧!哈哈哈......”
“臥槽,這到底誰是主公啊?”
“諸葛亮:好,那將劉備、張飛一起拿下,軍法從事!”
“諸葛亮這家庭帝位,羨慕啊!”
“雲長莫惱,適才相戲耳!”
“關羽徹底服了諸葛亮,這是將相和啊!”
“這是諸葛亮早期降服關羽的珍貴錄影!”
“原來這就是軍令狀,看來沒什麼危險嘛!”
“諸葛亮才說了一句:既如此,亮還有什麼話說,趙雲、張飛就趕緊說謝過軍師,太機智了!”
“不是摔杯為號,刀斧手一齊殺出,砍成肉泥嗎?”
......
酒席散去,諸葛亮才對劉備說:
“三分天下尚未形成,我們勢力不及曹操和孫權。
“曹操必敗,但不可滅!”
“曹操若死,北方必亂,孫權便有機可乘!”
“這對於主公統一天下極為不利。”
“火燒赤壁後,曹操必率殘部逃向華容道,遇見關將軍,定會苦苦相求,哭拜於地。”
“而關將軍定然百感交集。”
“最後,曹操定在關將軍刀下討得一條生路。”
“既如此,不如將這份人情留於雲長做了。”
這可是天大的人情啊,劉備聽後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愛笑的男孩逃回南郡後也擺下酒席,感謝眾將領捨命相救,才得以脫險。
大難不死,愛笑的男孩恨不得醉死在酒精裡,一杯接一杯飲個不停。
謀士荀攸拱手勸道:
“丞相,酒已過量,不可再飲!”
曹操聞言悲從中來,扔掉酒杯,開始嚎啕大哭。
荀攸不解的問到:
“丞相於戰火之中,生死危難關頭,亦全無懼怯。”
“今到了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
“正須重整旗鼓,揮師復仇!”
“為何反而痛哭不止呢?”
曹操止住哭聲說:
“我......我豈是為自已而哭的。”
“我哭的是郭嘉,郭奉孝啊!”
“倘若奉孝在此,安能讓我有如此的慘敗啊!”
“哀哉奉孝!”
“痛哉奉孝!”
“惜哉奉孝!”
說罷離席而去。
愛笑的男孩在南郡稍做休整後,就回許都去了。走前留下一封密計,命守將在危急關頭,照計行事。
......
看到這裡,直播間觀眾中的曹操粉絲們,連連稱是:
“對啊,要是鬼才郭奉孝還在,肯定能識破火燒赤壁之計!”
“唉,天妒英才啊!”
“曹操兵敗赤壁,停下了一統天下的腳步,這對於我們這樣的底層人民來說,未必是好事啊!”
“對啊,底層人民最需要的就是安定的社會環境了,你看如今中東地區的人民,過的那是什麼日子啊!”
“曹操:我豈是為自已哭的,我哭的是雲長啊,雲長放走我等,回去怕是要被軍法從事了!”
“確實,曹老闆的前期一統北方,郭嘉可是第一功臣啊!”
“唉,惜哉奉孝!”
“這話說的,人家程昱勸你的時候,你聽了嗎?活該!”
“曹操年過五旬,這次敗走怕是要偃旗息鼓了啊!”
“曹操的心態是真的好,如此大敗要是我遇到,當場就讓三軍聽令,自刎歸天了!”
節目現場:
主持人張三提問說:
“曹操如此大敗,諸葛亮為什麼還說曹操滅不了呢?”
“他算到曹操會從華容道走,也明知以關羽的性格,一定會放走曹操!”
““一日縱敵,萬世之患的道理,諸葛亮不會不明白。”
“為什麼曹操死了,北方一定會大亂呢?”
“諸位評委老師有什麼看法?”
評委席上一位特邀嘉賓應該是曹操的粉絲,他搶先說:
“如果曹操死了,他北方几十萬大軍還在!”
“諸葛亮肯定是怕殺了曹操,幾十萬大軍的報復,劉備承受不住!”
“所以才故意放走曹老闆的!”
“曹操遭逢如此大敗,生死危急關頭,心態一點沒崩,逃命路上全然無懼,還不忘記鼓勵手下軍士,真英雄也!”
另一位特邀嘉賓道:
“北方基業還穩如泰山,只要能回到北方重整旗鼓,赤壁之敗不值一提。”
“他當然心態好了,鼓勵手下了,那是因為他要靠手下將領拼死逃命啊!”
嘉賓路人丙可能也是曹老闆粉絲,起身反駁道:
“那官渡之戰袁紹敗了,基業也在啊,可他怎麼連氣帶病,很快就噶了?”
“......”
特邀嘉賓們爭論不休,最後還是得劉何平老師來解答:
“諸葛亮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如果曹操死了,北方一統的局勢肯定就亂了。”
“西涼馬騰、韓遂,遼東公孫康,還有烏桓等外族蠢蠢欲動。”
“而曹操的後代相對來說,還沒那麼成熟。少了曹操的威懾,北方統一的局勢必然分崩離析。”
“北方一亂孫權必定有機可乘,當然不會在需要劉備這個盟友了。”
“所謂遠交近攻嘛,而劉備的勢力此時還很弱,肯定擋不住孫權集團。”
“也就難以形成諸葛亮《隆中對》中的三足鼎立之勢了。”
陳到名老師接著說:
“對的,在我看來諸葛亮放走曹操實在是一招妙手!”
“曹操不死,北方就不會亂。”
“但經此一敗,肯定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元氣,也就暫時無力南下了。”
“北方不亂,東吳不僅沒有機會進擊中原,而且還需要劉備這個盟友繼續抗曹,劉備集團也就有了發育的時間。”
“因為曹操以前有恩於關羽,所以他把放走曹操的機會順便給關羽還了這個人情,以後也就兩不相欠,甚至變成曹操欠關羽的了!”
“而關羽為人又很傲,表面上服了諸葛亮,但心裡肯定還是很不服氣的。”
“關羽回去之後,諸葛亮要按軍法從事。”
“劉備和眾位將軍求情之下,順勢放了關羽,不僅加強了團隊凝聚力。”
“還讓關羽對自已這個軍師徹底心服口服。”
“前面兩點讓劉備勢力有時間發育,照他《隆中對》中先取荊州,後取益州,站穩腳跟。”
“後面兩點則是對《隆中對》中荊州、益州兩路出兵的準備。”
“現在看來,天下如果真的形成諸葛亮所說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則劉備集團裡能擔任從荊州出兵的上將也就只有關羽最合適了。”
“這裡諸葛亮徹底讓關羽心服口服,以後制約關羽就不會出什麼差錯。”
“而且,關羽欠曹操的人情還清,以後作戰必定勇猛爭先,即使對上曹操也再無顧忌!”
“諸葛亮真的是走一步,後邊十步的路都看的清清楚楚!”
“我覺得作者對這個人物真的是太喜愛了,從他出山就是高光,我很期待諸葛亮後邊的精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