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章 中藥材(續)

石斛

性味:甘,微寒

應用:胃陰虛證,熱病傷津證

功效: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用法:煎服,6-12g;鮮品15-30g

歸經:歸胃、腎經

淡竹葉

性味:甘、淡,寒

應用:熱病煩渴,口瘡尿赤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利尿

用法:煎服,6-9g

歸經:歸心、胃、小腸經

杜仲

性味:甘,溫

應用:腎虛腰痛及各種腰痛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用法:煎服,10-15g

歸經:歸肝、腎經

茵陳

性味:苦、辛,微寒

應用:黃疸尿少,溼溫暑溼

功效:清利溼熱,利膽退黃

用法:煎服,6-15g;外用適量

歸經:歸脾、胃、肝、膽經

麥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應用:胃陰虛證,肺陰虛證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心、肺、胃經

紫蘇子

性味:辛,溫

應用:痰壅氣逆,腸燥便秘

功效: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用法:煎服,3-10g;煮粥食或入丸、散

歸經:歸肺、大腸經

牛蒡子

性味:辛、苦,寒

應用:風熱感冒,麻疹不透

功效: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腫

用法: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腸之性略減

歸經:歸肺、胃經

獨活

性味:辛、苦,微溫

應用:風寒溼痺,少陰頭痛

功效:祛風溼,止痛,解表

用法:煎服,3-9g

歸經:歸腎、膀胱經

青蒿

性味:苦、辛,寒

應用:溫邪傷陰,夜熱早涼

功效: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

用法:煎服,3-10g;鮮品加倍,不宜久煎

歸經:歸肝、膽經

浙貝母

性味:苦,寒

應用:風熱咳嗽,痰熱咳嗽

功效: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肺、心經

茯苓

性味:甘、淡,平

應用:水腫尿少,痰飲眩悸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用法:煎服,10-15g;茯苓皮功擅利水消腫,用量15-30g;茯神寧心安神,用量10-15g

歸經:歸心、肺、脾、腎經

砂仁

性味:辛,溫

應用:溼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

功效:化溼行氣,溫中止瀉,安胎

用法:煎服,3-6g;入丸散服,每次1-3g

歸經:歸脾、胃、腎經

肉豆蔻

性味:辛,溫

應用:脾胃虛寒,久瀉不止

功效:溫中行氣,澀腸止瀉

用法:煎服,3-10g;入丸散服,每次0.5-1g

歸經:歸脾、胃、大腸經

半枝蓮

性味:辛、苦,寒

應用:熱毒癰腫,蛇蟲咬傷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腫

用法:煎服,15-30g;外用適量

歸經:歸肺、肝、腎經

續斷

性味:苦、辛,微溫

應用:腰膝痠痛,崩漏下血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止崩漏

用法:煎服,9-15g;外用適量

歸經:歸肝、腎經

海風藤

性味:辛、苦,微溫

應用:風溼痺痛

功效:祛風溼,通經絡,止痺痛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肝經

雞內金

性味:甘,平

應用:食積不消,小兒疳積

功效:健胃消食,澀精止遺,通淋化石

用法: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5-3g

歸經:歸脾、胃、小腸、膀胱經

合歡皮

性味:甘,平

應用:心神不寧,憂鬱失眠

功效:解鬱安神,活血消腫

用法:煎服,6-12g;外用適量

歸經:歸心、肝、肺經

側柏葉

性味:苦、澀,寒

應用:血熱吐血、衄血

功效: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生髮烏髮

用法:煎服,10-15g;外用適量

歸經:歸肺、肝、脾經

龍骨

性味:甘、澀,平

應用: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功效: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

用法:煎服,15-30g;宜先煎

歸經:歸心、肝、腎經

當然,以下是另外20箇中藥材的詳細介紹,保證與前文不重複:

白及

性味:苦、甘、澀,寒

應用:咳血吐血,外傷出血

功效: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用法:煎服,6-15g;研末吞服,每次3-6g;外用適量

歸經:歸肺、胃、肝經

葛根

性味:甘、辛,涼

應用:表證發熱,項背強痛

功效: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

用法:煎服,9-15g;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昇陽止瀉宜煨用

歸經:歸脾、胃經

地龍

性味:鹹,寒

應用:高熱神昏,驚癇抽搐

功效:清熱息風,通絡,平喘,利尿

用法:煎服,5-10g;鮮品10-20g;研末吞服,每次1-2g

歸經:歸肝、脾、膀胱經

夏枯草

性味:辛、苦,寒

應用:目赤腫痛,頭痛眩暈

功效:清熱瀉火,明目,散結消腫

用法:煎服,9-15g

歸經:歸肝、膽經

何首烏

性味:制首烏:甘、澀,溫;生首烏:苦、甘、澀,平

應用:血虛萎黃,眩暈耳鳴

功效:制首烏:補益精血;生首烏:解毒,截瘧,潤腸通便

用法:煎服,10-20g;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宜用;生首烏解毒、截瘧、潤腸通便宜用

歸經:歸肝、心、腎經

烏梅

性味:酸、澀,平

應用:肺虛久咳,久瀉久痢

功效: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用法:煎服,3-10g;大劑量可用至30g

歸經:歸肝、脾、肺、大腸經

鬱金

性味:辛、苦,寒

應用:血瘀痛經,乳房脹痛

功效:活血止痛,行氣解鬱,清心涼血,利膽退黃

用法:煎服,5-12g;研末服,每次1.5-3g

歸經:歸肝、心、肺經

威靈仙

性味:辛、鹹,溫

應用:風溼痺痛,肢體麻木

功效:祛風溼,通絡止痛,消骨鯁

用法:煎服,6-10g;治骨鯁可用30-50g

歸經:歸膀胱經

秦艽

性味:辛、苦,平

應用:風溼痺痛,中風不遂

功效:祛風溼,通絡止痛,退虛熱,清溼熱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胃、肝、膽經

天麻

性味:甘,平

應用:肝風內動,驚癇抽搐

功效: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用法:煎服,3-10g;研末沖服,每次1-1.5g

歸經:歸肝經

白茅根

性味:甘,寒

應用:血熱吐血,衄血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

用法:煎服,9-30g;鮮品加倍,以鮮品為佳,可搗汁服

歸經:歸肺、胃、膀胱經

鉤藤

性味:甘,涼

應用:肝風內動,驚癇抽搐

功效:清熱平肝,息風定驚

用法:煎服,3-12g;入煎劑宜後下

歸經:歸肝、心包經

赤芍

性味:苦,微寒

應用:血熱吐衄,目赤腫痛

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肝經

紫草

性味:甘、鹹,寒

應用:血熱毒盛,斑疹紫黑

功效: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用法:煎服,5-10g;外用適量,供藥用或食用

歸經:歸心、肝經

佩蘭

性味:辛,平

應用:溼阻中焦,口甜黏膩

功效:化溼解暑

用法:煎服,5-10g

歸經:歸脾、胃、肺經

小薊

性味:甘、苦,涼

應用:血熱吐血,尿血

功效: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用法:煎服,5-10g;鮮品加倍

歸經:歸心、肝經

滑石

性味:甘、淡,寒

應用:溼熱淋證,暑溼煩渴

功效:利尿通淋,清熱解暑,收溼斂瘡

用法:煎服,10-20g;包煎;外用適量

歸經:歸膀胱、肺、胃經

魚腥草

性味:辛,微寒

應用:肺癰吐膿,痰熱喘咳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用法:煎服,15-25g;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

歸經:歸肺經

桃仁

性味:苦、甘,平

應用:血瘀經閉,痛經

功效: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用法:煎服,5-10g;搗碎入煎

歸經:歸心、肝、大腸經

木瓜

性味:酸,溫

應用:溼痺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

功效:舒筋活絡,和胃化溼

用法:煎服,6-9g

歸經:歸肝、脾經決明子

性味:甘、苦、鹹,微寒

應用:目赤腫痛,羞明多淚

功效:清熱明目,潤腸通便

用法:煎服,9-15g;用於潤腸通便時,不宜久煎

歸經:歸肝、大腸經

黃連

性味:苦,寒

應用:溼熱痞滿,嘔吐吞酸

功效: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用法:煎服,2-5g;外用適量

歸經: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天麻

性味:甘,平

應用:肝風內動,驚癇抽搐

功效: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肝經

黃芪

性味:甘,微溫

應用:脾氣虛證,肺氣虛證

功效: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痺,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用法: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歸經:歸脾、肺經

陳皮

性味:辛、苦,溫

應用:脾胃氣滯證,嘔吐

功效:理氣健脾,燥溼化痰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脾、肺經

吳茱萸

性味:辛、苦,熱;有小毒

應用:寒凝疼痛,胃寒嘔吐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用法:煎服,1.5-4.5g;外用適量

歸經:歸肝、脾、胃、腎經

川芎

性味:辛,溫

應用:血瘀氣滯痛證,頭痛,風溼痺痛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用法: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1.5g

歸經:歸肝、膽、心包經

麥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應用:胃陰虛證,肺陰虛證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心、肺、胃經

熟地黃

性味:甘,微溫

應用:血虛證,月經不調

功效: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用法:煎服,9-15g;或熬膏、浸酒、入丸散

歸經:歸肝、腎經

黃柏

性味:苦,寒

應用:溼熱瀉痢,黃疸尿赤

功效:清熱燥溼,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用法:煎服,3-12g;外用適量

歸經:歸腎、膀胱、大腸經

當歸

性味:甘、辛,溫

應用:血虛萎黃,眩暈心悸

功效: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

用法:煎服,5-15g;或浸酒、熬膏服

歸經:歸肝、心、脾經

白芍

性味:苦、酸,微寒

應用:肝血虧虛,月經不調

功效: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用法:煎服,6-15g;或入丸、散

歸經:歸肝、脾經

砂仁

性味:辛,溫

應用:溼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

功效:化溼行氣,溫中止瀉,安胎

用法:煎服,3-6g;入湯劑宜後下

歸經:歸脾、胃、腎經

川牛膝

性味:甘、微苦,平

應用:瘀血阻滯經閉、痛經

功效:逐瘀通經,通利關節,利尿通淋

用法:煎服,5-12g

歸經:歸肝、腎經

木瓜

性味:酸,溫

應用:風溼痺痛,筋脈拘攣

功效:舒筋活絡,和胃化溼

用法:煎服,6-9g

歸經:歸肝、脾經

秦艽

性味:辛、苦,平

應用:風溼痺痛,中風不遂

功效:祛風溼,舒筋絡,清虛熱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胃、肝、膽經

紅花

性味:辛,溫

應用:血滯經閉,痛經

功效: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用法:煎服,3-10g;外用適量

歸經:歸心、肝經

獨活

性味:辛、苦,微溫

應用:風寒溼痺,腰膝疼痛

功效:祛風溼,止痛,解表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腎、膀胱經

南沙參

性味:甘,微寒

應用:陰虛肺燥有熱之乾咳少痰

功效: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祛痰,益氣

用法:煎服,9-15g

歸經:歸肺、胃經

淡竹葉

性味:甘、淡,寒

應用:熱病煩渴,口瘡尿赤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利尿

用法:煎服,6-9g

歸經:歸心、胃、小腸經

珍珠母

性味:鹹,寒

應用:心悸失眠,驚癇癲狂

功效:平肝潛陽,安神定驚,明目退翳

用法:煎服,10-25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劑

歸經:歸肝、心經

枸杞子

性味:甘,平

應用:肝腎陰虛及早衰證

功效: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肝、腎經

肉桂

性味:辛、甘,大熱

應用:陽痿宮冷,腰膝冷痛

功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引火歸元

用法:煎服,2-5g,宜後下或焗服;研末沖服,每次1-2g

歸經:歸腎、脾、心、肝經

杜仲

性味:甘,溫

應用:腎虛腰痛及各種腰痛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用法:煎服,10-15g

歸經:歸肝、腎經

浙貝母

性味:苦,寒

應用:風熱咳嗽,痰熱咳嗽

功效: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

用法:煎服,5-10g

歸經:歸肺、心經

石菖蒲

性味:辛、苦,溫

應用:痰蒙清竅,神志昏迷

功效:開竅醒神,化溼和胃,寧神益志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心、胃經

金銀花

性味:甘,寒

應用: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用法:煎服,6-15g

歸經:歸肺、心、胃經

車前子

性味:甘,寒

應用:溼熱淋證,水腫尿少

功效:利尿通淋,滲溼止瀉,明目,祛痰

用法:煎服,9-15g;宜包煎

歸經:歸腎、肝、肺經

鬱金

性味:辛、苦,寒

應用:血熱吐衄,胸脅刺痛

功效:活血止痛,行氣解鬱,清心涼血,利膽退黃

用法:煎服,5-12g;研末服,2-5g

歸經:歸肝、心、肺經

丹參

性味:苦,微寒

應用: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功效: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

用法: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歸經:歸心、肝經

蒲公英

性味:苦、甘,寒

應用:乳癰腫痛,熱淋澀痛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溼通淋

用法:煎服,10-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湯燻洗患處

歸經:歸肝、胃經

薏苡仁

性味:甘、淡,涼

應用:水腫,腳氣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

用法:煎服,9-30g;清利溼熱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歸經:歸脾、胃、肺經

藿香

性味:辛,微溫

應用:溼阻中焦,脘腹痞悶

功效:化溼,止嘔,解暑

用法:煎服,5-10g

歸經:歸脾、胃、肺經

薄荷

性味:辛,涼

應用: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用法:煎服,2-10g;後下

歸經:歸肺、肝經

紫蘇

性味:辛,溫

應用:風寒感冒,咳嗽嘔惡

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寬中,安胎,解魚蟹毒

用法:煎服,5-9g;不宜久煎

歸經:歸肺、脾經

阿膠

性味:甘,平

應用:血虛萎黃,眩暈心悸

功效:補血滋陰,潤燥,止血

用法:烊化兌服,3-9g

歸經:歸肺、肝、腎經

何首烏

性味:苦、甘、澀,溫

應用:精血虧虛,頭暈眼花

功效:制首烏補益精血,生首烏截瘧、解毒、潤腸通便

用法:煎服,10-20g;補益精血宜制用,截瘧、解毒、潤腸宜生用

歸經:歸肝、心、腎經

五味子

性味:酸、甘,溫

應用:久咳虛喘,自汗盜汗

功效: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用法:煎服,2-6g;研末服,1-3g

歸經:歸肺、心、腎經

紫蘇子

性味:辛,溫

應用:痰壅氣逆,咳嗽氣喘

功效: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用法:煎服,3-10g;煮粥食或入丸、散劑

歸經:歸肺、大腸經

豆蔻

性味:辛,溫

應用:溼阻氣滯,脾胃不和

功效:化溼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

用法:煎服,3-6g;入丸散服,每次0.5-1g

歸經:歸肺、脾、胃經

決明子

性味:甘、苦、鹹,微寒

應用:目赤腫痛,羞明多淚

功效:清熱明目,潤腸通便

用法:煎服,9-15g;用於潤腸通便時,不宜久煎

歸經:歸肝、大腸經

白朮

性味:苦、甘,溫

應用:脾氣虛弱,食少倦怠

功效: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

用法:煎服,6-12g;燥溼利水宜生用,補氣健脾宜炒用

歸經:歸脾、胃經

麥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應用:肺燥乾咳,陰虛勞嗽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心、肺、胃經

石斛

性味:甘,微寒

應用:胃陰虛證,熱病傷津證

功效: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用法:煎服,6-12g;鮮品15-30g

歸經:歸胃、腎經

黃精

性味:甘,平

應用:肺虛燥咳,腎虛精虧

功效: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

用法:煎服,9-15g

歸經:歸脾、肺、腎經

菊花

性味:辛、甘、苦,微寒

應用:風熱感冒,目赤腫痛

功效: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用法:煎服,5-10g;疏散風熱宜用黃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歸經:歸肺、肝經

陳皮

性味:辛、苦,溫

應用:脾胃氣滯證,嘔吐、呃逆

功效:理氣健脾,燥溼化痰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脾、肺經

川芎

性味:辛,溫

應用:血瘀氣滯痛證,頭痛,風溼痺痛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肝、膽、心包經

獨活

性味:辛、苦,微溫

應用:風寒溼痺,少陰頭痛

功效:祛風溼,止痛,解表

用法:煎服,3-9g

歸經:歸腎、膀胱經

天麻

性味:甘,平

應用:肝風內動,驚癇抽搐

功效: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肝經

紅花

性味:辛,溫

應用:血滯經閉,痛經

功效: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心、肝經

桃仁

性味:苦、甘,平;有小毒

應用:血瘀諸證,腸癰,肺癰

功效: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用法:煎服,5-10g;搗碎入煎

歸經:歸心、肝、大腸經

桔梗

性味:苦、辛,平

應用:咳嗽痰多,胸悶不暢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用法:煎服,3-10g;一般生用,若治肺癰須用蜜炙

歸經:歸肺經

半夏

性味:辛,溫;有毒

應用:溼痰寒痰,咳喘痰多

功效: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用法:煎服,一般宜制過用,炮製品有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等,各隨方選用;煎服,3-10g,一般宜制過用。炮製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等,半夏有毒,不宜生服

歸經:歸脾、胃、肺經

黃連

性味:苦,寒

應用:溼熱痞滿,嘔吐吞酸

功效: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用法:煎服,2-5g

歸經: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黃芩

性味:苦,寒

應用:溼溫、暑溼,胸悶嘔惡

功效: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茯苓

性味:甘、淡,平

應用:水腫尿少,痰飲眩悸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用法:煎服,9-15g

歸經:歸心、肺、脾、腎經

柴胡

性味:苦、辛,微寒

應用:感冒發熱,寒熱往來

功效:和解表裡,疏肝解鬱,昇陽舉陷

用法:煎服,3-10g

歸經:歸肝、膽經

葛根

性味:甘、辛,涼

應用:項背強痛,麻疹不透

功效: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

用法:煎服,9-15g

歸經:歸脾、胃經

甘草

性味:甘,平

應用:心氣不足,脈結代

功效: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用法:煎服,2-10g

歸經:歸心、肺、脾、胃經

赤芍

性味:苦,微寒

應用:血熱吐衄,目赤腫痛

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肝經

牡丹皮

性味:苦、辛,微寒

應用:溫毒發斑,經閉痛經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心、肝、腎經

槐花

性味:苦,微寒

應用:血熱妄行,肝熱目赤

功效: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用法:煎服,10-15g;外用適量

歸經:歸肝、大腸經

當歸

性味:甘、辛,溫

應用:血虛萎黃,眩暈心悸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肝、心、脾經

黃芪

性味:甘,微溫

應用:脾氣虛證,肺氣虛證

功效: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痺,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用法:煎服,9-30g

歸經:歸脾、肺經

枸杞子

性味:甘,平

應用:肝腎陰虛,早衰證

功效: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肝、腎經

山茱萸

性味:酸、澀,微溫

應用:腰膝痠痛,頭暈耳鳴

功效:補益肝腎,收澀固脫

用法:煎服,5-10g;急救固脫20-30g

歸經:歸肝、腎經

百合

性味:甘,寒

應用:陰虛燥咳,勞嗽咳血

功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心、肺經

薏苡仁

性味:甘、淡,涼

應用: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

用法:煎服,9-30g;清利溼熱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歸經:歸脾、胃、肺經

瓜蔞

性味:甘、微苦,寒

應用:痰熱咳喘,胸痺、結胸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

用法:煎服,全瓜蔞10-20g,瓜蔞皮6-12g,瓜蔞仁10-15g打碎入煎

歸經:歸肺、胃、大腸經

何首烏

性味:苦、甘、澀,溫

應用:精血虧虛,頭暈眼花

功效:補益精血,解毒,截瘧,潤腸通便

用法:煎湯,10-20g;或熬膏、浸酒;外用適量

歸經:歸肝、心、腎經

烏梅

性味:酸、澀,平

應用:肺虛久咳,久瀉久痢

功效: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用法:煎服,3-10g;大劑量可用至30g

歸經:歸肝、脾、肺、大腸經

合歡皮

性味:甘,平

應用:心神不寧,忿怒憂鬱

功效:解鬱安神,活血消腫

用法:煎湯,6-12g;外用適量

歸經:歸心、肝、肺經

蒲公英

性味:苦、甘,寒

應用:乳癰腫痛,熱淋澀痛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用法:煎服,10-15g;外用適量

歸經:歸肝、胃經

桑寄生

性味:苦、甘,平

應用:風溼痺痛,腰膝痠軟

功效:祛風溼,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用法:煎湯,9-15g;或入丸、散

歸經:歸肝、腎經

秦艽

性味:辛、苦,平

應用:風溼痺痛,筋脈拘攣

功效:祛風溼,清溼熱,止痺痛,退虛熱

用法:煎湯,3-10g;大劑量可用至15g

歸經:歸胃、肝、膽經

夏枯草

性味:辛、苦,寒

應用:目赤腫痛,頭痛眩暈

功效:清熱瀉火,明目,散結消腫

用法:煎服,9-15g;或熬膏服

歸經:歸肝、膽經

石斛

性味:甘,微寒

應用:胃陰虛證,熱病傷津

功效: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用法:煎服,6-12g;鮮品15-30g

歸經:歸胃、腎經

淡竹葉

性味:甘、淡,寒

應用:熱病煩渴,口瘡尿赤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利尿

用法:煎服,6-10g

歸經:歸心、胃、小腸經

雞內金

性味:甘,平

應用:食積不消,嘔吐瀉痢

功效:健胃消食,澀精止遺,通淋化石

用法: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5-3g

歸經:歸脾、胃、小腸、膀胱經

茯苓

性味:甘、淡,平

應用:水腫尿少,脾虛食少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用法:煎服,10-15g

歸經:歸心、肺、脾、腎經

白朮

性味:苦、甘,溫

應用:脾氣虛弱,食少便溏

功效: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脾、胃經

遠志

性味:苦、辛,溫

應用:失眠多夢,健忘驚悸

功效:安神益智,祛痰開竅,消散癰腫

用法:煎服,3-10g;外用適量

歸經:歸心、腎、肺經

玉竹

性味:甘,微寒

應用:陰虛外感,頭昏眩暈

功效: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用法:煎服,6-12g

歸經:歸肺、胃經

決明子

性味:甘、苦、鹹,微寒

應用:目赤腫痛,羞明多淚

功效:清熱明目,潤腸通便

用法:煎服,9-15g;用於潤腸通便時,不宜久煎

歸經:歸肝、大腸經

白扁豆

性味:甘,微溫

應用:脾胃虛弱,食少便溏

功效:健脾化溼,和中消暑

用法:煎服,9-15g

歸經:歸脾、胃經

白茅根

性味:甘,寒

應用:血熱吐血,熱病煩渴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

用法:煎服,9-30g;鮮品加倍,以鮮品為佳,可搗汁服

歸經:歸肺、胃、膀胱經

五加皮

性味:辛、苦,溫

應用:風溼痺痛,筋骨痿軟

功效:祛風溼,補肝腎,強筋骨,利水

用法:煎服,4.5-9g;外用適量

歸經:歸肝、腎經

白花蛇舌草

性味:苦、甘,寒

應用:咽喉腫痛,毒蛇咬傷

功效:清熱解毒,利溼通淋

用法:煎服,15-60g;外用適量

歸經:歸心、肺、肝、大腸、小腸經

紫蘇葉

性味:辛,溫

應用:風寒感冒,咳嗽嘔惡

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用法:煎服,5-9g;不宜久煎

歸經:歸肺、脾經

赤芍

性味:苦,微寒

應用:血熱吐衄,目赤腫痛

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用法:煎湯,6-12g;或入丸、散

歸經:歸肝經

浙貝母

性味:苦,寒

應用:肺熱咳嗽,痰火瘰癧

功效: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

用法:煎湯,3-10g;或入丸、散

歸經:歸肺、心經

肉桂

性味:辛、甘,大熱

應用:陽痿宮冷,腰膝冷痛

功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引火歸元

用法:煎湯,2-5g,宜後下或焗服;研末沖服,每次1-2g

歸經:歸腎、脾、心、肝經

厚朴

性味:苦、辛,溫

應用:溼阻中焦,食積氣滯

功效:燥溼消痰,下氣除滿

用法:煎湯,3-10g;或入丸、散

歸經:歸脾、胃、肺、大腸經

金銀花

性味:甘,寒

應用:外感風熱,溫病初起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用法:煎湯,6-15g;或入丸、散

歸經:歸肺、心、胃經

桃仁

性味:苦、甘,平;有小毒

應用:血瘀經閉,痛經

功效: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用法:煎湯,5-10g;或入丸、散

歸經:歸心、肝、大腸經

鬱金

性味:辛、苦,寒

應用:胸脅刺痛,肝鬱脅痛

功效:活血止痛,行氣解鬱,清心涼血,利膽退黃

用法:煎湯,5-12g;或入丸、散

歸經:歸肝、心、肺經

紫蘇子

性味:辛,溫

應用:痰壅氣逆,咳嗽氣喘

功效: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用法:煎湯,3-10g;或入丸、散

歸經:歸肺、大腸經

天冬

性味:甘、苦,寒

應用:肺燥乾咳,勞嗽咯血

功效:養陰潤燥,清肺生津

用法:煎湯,6-12g;或入丸、散

歸經:歸肺、腎經

麥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應用:胃陰虛證,肺燥乾咳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用法:煎湯,6-12g;或入丸、散

歸經:歸心、肺、胃經

阿膠

性味:甘,平

應用:血虛萎黃,眩暈心悸

功效:補血滋陰,潤燥,止血

用法:烊化兌服,5-10g;炒阿膠可入湯劑或丸、散

歸經:歸肺、肝、腎經

黃柏

性味:苦,寒

應用:溼熱瀉痢,黃疸尿赤

功效:清熱燥溼,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用法:煎湯,3-12g;或入丸、散

歸經:歸腎、膀胱、大腸經

殭蠶

性味:鹹、辛,平

應用:驚風抽搐,小兒急驚

功效: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

用法:煎湯,5-10g;研末吞服,每次1-1.5g

歸經:歸肝、肺、胃經

全蠍

性味:辛,平;有毒

應用:小兒急驚風,破傷風

功效: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用法:煎湯,3-6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適量

歸經:歸肝經

杜仲

性味:甘,溫

應用:腎虛腰痛及各種腰痛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用法:煎湯,6-15g;或入丸、散

歸經:歸肝、腎經

珍珠母

性味:鹹,寒

應用:心悸失眠,煩躁易怒

功效:平肝潛陽,安神,定驚明目

用法:煎湯,10-25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

歸經:歸肝、心經

女貞子

性味:甘、苦,涼

應用:肝腎陰虛,眩暈耳鳴

功效:滋補肝腎,烏須明目

用法:煎湯,6-12g;或入丸劑

歸經:歸肝、腎經

海金沙

性味:甘、鹹,寒

應用:熱淋,血淋

功效:清利溼熱,通淋止痛

用法:煎湯,6-15g,宜包煎;或研末,每次2-3g

歸經:歸膀胱、小腸經

石決明

性味:鹹,寒

應用:肝陽上亢,頭暈目眩

功效: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用法:煎湯,10-30g;應打碎先煎;或入丸、散

歸經:歸肝經

枳實

性味:苦、辛、酸,溫

應用:胃腸積滯,溼熱瀉痢

功效: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用法:煎湯,3-10g;或入丸、散

歸經:歸脾、胃、大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