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 茯苓
性味:甘、淡,平。
用法:茯苓主要用於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常煎服,或入丸散。利水溼時常與澤瀉、豬苓等配伍;健脾胃時多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寧心神時可與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402. 陳皮
性味:苦、辛,溫。
用法: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功效。多煎服,也可製成陳皮茶飲用。治療脾胃氣滯時,常與木香、枳殼等配伍;治療溼痰咳嗽時,可與半夏、茯苓等合用。
403. 薏苡仁
性味:甘、淡,涼。
用法:薏苡仁能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常煎服或煮粥食用。利水滲溼時常與茯苓、澤瀉等配伍;健脾止瀉時多與白朮、山藥等同用。
404. 山藥
性味:甘,平。
用法:山藥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多煎服或作為食材煮粥、燉湯。補脾養胃時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補腎澀精時多與芡實、蓮子等合用。
405. 芡實
性味:甘、澀,平。
用法:芡實能益腎固精、健脾止瀉、除溼止帶。多煎服或煮粥食用。益腎固精時常與金櫻子、蓮鬚等配伍;健脾止瀉時多與山藥、白朮等同用。
406. 荷葉
性味:苦,平。
用法:荷葉具有清暑化溼、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的功效。多煎服或泡茶飲用。清暑化溼時常與西瓜翠衣、扁豆花等配伍;升發清陽時多與升麻、柴胡等合用。
407. 決明子
性味:甘、苦、鹹,微寒。
用法:決明子能清熱明目、潤腸通便。多煎服或泡茶飲用。清熱明目時常與菊花、夏枯草等配伍;潤腸通便時多與火麻仁、郁李仁等同用。
408. 玫瑰花
性味:甘、微苦,溫。
用法:玫瑰花具有疏肝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多泡茶飲用或煎服。疏肝解鬱時常與香附、佛手等配伍;活血止痛時多與當歸、川芎等同用。
409. 珍珠粉
性味:甘、鹹,寒。
用法:珍珠粉內服具有安神定驚、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的功效,外用則能潤膚祛斑。內服時多衝服,外用時適量調敷。
410. 蒲公英
性味:苦、甘,寒。
用法:蒲公英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多煎服或搗汁外敷。清熱解毒時常與金銀花、連翹等配伍;消腫散結時多與夏枯草、浙貝母等同用。
411. 綠茶
性味:苦、甘,涼。
用法:綠茶具有清熱除煩、消食化痰、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的功效。多泡茶飲用,也可用於製作茶點或加入菜餚中。
412. 肉桂
性味:辛、甘,大熱。
用法:肉桂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引火歸元。多煎服,或與食材一同燉煮。補火助陽時常與附子、乾薑等配伍;散寒止痛時多與細辛、高良薑等同用。
413. 藿香
性味:辛,微溫。
用法:藿香能化溼醒脾、解暑、發表。多煎服,或製成香囊佩戴。化溼醒脾時常與蒼朮、厚朴等配伍;解暑時多與佩蘭、香薷等同用。
414. 豆蔻
性味:辛,溫。
用法:豆蔻能化溼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多煎服,或與食材一同烹飪。化溼行氣時常與砂仁、厚朴等配伍;溫中止嘔時多與生薑、半夏等同用。
415. 丁香
性味:辛,溫。
用法:丁香能溫中降逆、補腎助陽。多煎服,或製成香囊佩戴。溫中降逆時常與生薑、吳茱萸等配伍;補腎助陽時多與附子、肉桂等同用。
416. 桑葉茶
性味:甘、苦,寒。
用法:桑葉茶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多泡茶飲用,尤其適合夏季解暑清熱。
417. 酸棗仁
性味:甘、酸,平。
用法:酸棗仁能養心補肝、寧心除煩、斂汗生津。多煎服,或與食材一同煮粥食用。養心補肝時常與柏子仁、遠志等配伍;寧心除煩時多與百合、蓮子等合用。
418. 蘆根
性味:甘,寒。
用法:蘆根能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多煎服,或搗汁飲用。清熱瀉火時常與石膏、知母等配伍;生津止渴時多與麥冬、天花粉等同用。
419. 淡竹葉
性味:甘、淡,寒。
用法:淡竹葉能清熱瀉火、除煩利尿。多煎服,或泡茶飲用。清熱瀉火時常與梔子、夏枯草等配伍;除煩利尿時多與燈心草、車前草等同用。
420. 菊花茶
性味:辛、甘、苦,微寒。
用法:菊花茶具有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多泡茶飲用,尤其適合長時間用眼或肝火旺盛的人群。
421. 麥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用法:多煎服,或泡茶飲用。養陰生津時常與生地、玄參等配伍;潤肺清心時多與百合、蓮子心等同用。
422. 枸杞子
性味:甘,平。
功效: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用法:可生食、泡茶、煮粥或煎服。滋補肝腎時常與菟絲子、女貞子等配伍;益精明目時多與菊花、決明子等同用。
423. 百合
性味:甘,寒。
功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用法:多煎服,或煮粥食用。養陰潤肺時常與貝母、沙參等配伍;清心安神時多與酸棗仁、遠志等同用。
424. 山楂
性味:酸、甘,微溫。
功效: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用法:可生食、泡茶、煮粥或煎服。消食化積時常與神曲、麥芽等配伍;行氣散瘀時多與丹參、紅花等同用。
425. 丹參
性味:苦,微寒。
功效: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
用法:多煎服,或與食材一同烹飪。活血祛瘀時常與川芎、紅花等配伍;清心除煩時多與麥冬、竹葉等同用。
426. 葛根
性味:甘、辛,涼。
功效: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
用法:多煎服,或製成葛根粉食用。解肌退熱時常與柴胡、黃芩等配伍;透疹時多與升麻、蟬蛻等同用。
427. 紅花
性味:辛,溫。
功效: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用法:多煎服,或外用適量調敷。活血通經時常與桃仁、川芎等配伍;祛瘀止痛時多與乳香、沒藥等同用。
428. 薏苡仁(再次提及,但側重不同用法)
性味:甘、淡,涼。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
用法:除煎服外,薏苡仁還可製成薏米粉、薏米糕等食品,作為日常保健之用。
429. 赤小豆
性味:甘、酸,平。
功效: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用法:多煮粥食用,或與食材一同烹飪。利水消腫時常與茯苓、澤瀉等配伍;解毒排膿時多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
430. 桑葉
性味:甘、苦,寒。
功效: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用法:除泡茶飲用外,桑葉還可用於製作桑葉糕、桑葉茶等食品,具有保健功效。
431. 薄荷
性味:辛,涼。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用法:多泡茶飲用,或製成薄荷糖、薄荷油等外用。疏散風熱時常與菊花、金銀花等配伍;清利頭目時多與桑葉、菊花等同用。
432. 金銀花
性味:甘,寒。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用法:多泡茶飲用,或煎服。清熱解毒時常與連翹、蒲公英等配伍;疏散風熱時多與桑葉、薄荷等同用。
433. 蟬蛻
性味:甘,寒。
功效: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用法:多煎服,或與食材一同烹飪。疏散風熱時常與薄荷、牛蒡子等配伍;透疹止癢時多與荊芥、防風等同用。
434. 蒲公英根
性味:苦、甘,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與蒲公英葉相似,但根部作用更強)。
用法:多煎服,或製成蒲公英根茶飲用。清熱解毒時常與黃連、黃柏等配伍;消腫散結時多與夏枯草、牡蠣等同用。
435. 決明子草(區別於決明子種子)
性味:甘、苦,微寒。
功效:清熱解毒、潤腸通便(與決明子種子相似,但全草作用更廣)。
用法:多煎服,或製成決明子草茶飲用。清熱解毒時常與金銀花、連翹等配伍;潤腸通便時多與火麻仁、郁李仁等同用。
436. 蓮子心
性味:苦,寒。
功效:清心安神、交通心腎、澀精止血。
用法:多泡茶飲用,或煎服。清心安神時常與酸棗仁、遠志等配伍;交通心腎時多與肉桂、黃連等同用。
437. 菟絲子
性味:辛、甘,平。
功效:補益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
用法:多煎服,或與食材一同烹飪。補益肝腎時常與枸杞子、女貞子等配伍;固精縮尿時多與山茱萸、覆盆子等同用。
438. 川貝母
性味:苦、甘,微寒。
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
用法:多煎服,或製成川貝枇杷膏等中成藥。清熱化痰時常與瓜蔞、竹茹等配伍;潤肺止咳時多與麥冬、百合等同用。
439. 珍珠母
性味:鹹,寒。
功效: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心安神。
用法:多煎服,或製成珍珠母粉外用。平肝潛陽時常與石決明、牡蠣等配伍;清肝明目時多與決明子、菊花等同用。
440. 絞股藍
性味:苦、微甘,涼。
功效:益氣健脾、化痰止咳、清熱解毒。
用法:多泡茶飲用,或煎服。益氣健脾時常與黨參、黃芪等配伍;化痰止咳時多與桔梗、陳皮等同用。
441. 茯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應用: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製成茯苓糕、茯苓餅等食品食用。
442. 肉桂
性味:辛、甘,大熱。
功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引火歸元。
應用:用於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虛陽上浮、眩暈目赤、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腹痛、痛經經閉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研末沖服或製成肉桂粉食用。
443. 陳皮
性味:苦、辛,溫。
功效:理氣健脾、燥溼化痰。
應用: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泡茶飲用或作為調料使用。
444. 黃芪
性味:甘,微溫。
功效: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痺、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應用: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與食材一同烹飪,如黃芪燉雞。
445. 當歸
性味:甘、辛,溫。
功效: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
應用: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風溼痺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腸燥便秘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製成當歸粉或當歸茶食用。
446. 白朮
性味:苦、甘,溫。
功效: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
應用:用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水腫尿少、自汗、胎動不安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與食材一同烹飪,如白朮燉排骨。
447. 熟地黃
性味:甘,微溫。
功效: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應用: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崩漏不止、肝腎陰虧、潮熱盜汗、遺精陽痿、不育不孕、腰膝痠軟、耳鳴耳聾、鬚髮早白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製成熟地黃酒或熟地黃膏食用。
448. 芡實
性味:甘、澀,平。
功效: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
應用:用於遺精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等症狀。
用法:多煮粥食用,也可煎服。
449. 杜仲
性味:甘,溫。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應用:用於腎虛腰痛及各種腰痛、胎動不安、習慣性墮胎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與食材一同烹飪,如杜仲燉豬腰。
450. 半夏
性味:辛,溫;有毒。
功效: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應用:用於溼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需炮製後使用,因其有毒性,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451. 酸棗仁
性味:甘、酸,平。
功效:養心補肝、寧心除煩、斂汗、生津。
應用:用於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津傷口渴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泡茶飲用或製成酸棗仁粉食用。
452. 黨參
性味:甘,平。
功效:補脾益肺、生津養血。
應用:用於脾胃虛弱、肺虛喘咳、津傷口渴、血虛體弱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與食材一同烹飪,如黨參燉雞。
453. 赤芍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應用:用於溫毒發斑、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癰腫瘡瘍、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外用適量調敷。
454. 鬱金
性味:辛、苦,寒。
功效:活血止痛、行氣解鬱、清心涼血、利膽退黃。
應用:用於胸脅刺痛、胸痺心痛、經閉痛經、乳房脹痛、熱病神昏、癲癇發狂、血熱吐衄、黃疸尿赤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製成鬱金粉外用。
455. 竹葉
性味:甘、辛、淡,寒。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生津、利尿。
應用:用於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瘡等症狀。
用法:多泡茶飲用,也可煎服。
456. 蘆根
性味:甘,寒。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
應用: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等
456. 蘆根
性味:甘,寒。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
應用: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製成蘆根茶飲用。
457. 菊花
性味:辛、甘、苦,微寒。
功效: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應用: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風實證、目赤昏花、瘡癰腫毒等症狀。
用法:多泡茶飲用,也可煎服或外用適量煎水洗眼。
458. 牡丹皮
性味:苦、辛,微寒。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應用:用於溫毒發斑、血熱吐衄、溫病傷陰、陰虛發熱、夜熱早涼、無汗骨蒸、血滯經閉、痛經、跌打傷痛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製成牡丹皮粉外用。
459. 桑枝
性味:微苦,平。
功效:祛風溼、利關節。
460. 枸杞子
性味:甘,平。
功效: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應用:用於虛勞精虧、腰膝痠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泡茶、煮粥或製成枸杞酒食用。
歸經:歸肝、腎經。
461. 薏苡仁
性味:甘、淡,涼。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
應用: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洩瀉、溼痺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等症狀。
用法:多煮粥食用,也可煎服或外用適量煎水溼敷。
歸經:歸脾、胃、肺經。
462. 梔子
性味:苦,寒。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涼血解毒。
應用:用於熱病心煩、溼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外用適量煎水溼敷或研末調敷。
歸經:歸心、肺、三焦經。
463. 麥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應用:用於肺燥乾咳、陰虛癆嗽、喉痺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泡茶飲用或製成麥冬糕食用。
歸經:歸心、肺、胃經。
464. 百合
性味:甘,寒。
功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應用:用於陰虛燥咳、勞嗽咳血、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等症狀。
用法:多煮粥食用,也可煎服或泡茶飲用。
歸經:歸心、肺經。
465. 紅花
性味:辛,溫。
功效: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應用:用於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癥瘕痞塊、胸痺心痛、瘀滯腹痛、胸脅刺痛、跌撲損傷、瘡瘍腫痛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外用適量調敷或製成紅花油塗抹。
歸經:歸心、肝經。
466. 桃仁
性味:苦、甘,平;有小毒。
功效: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應用:用於經閉痛經、癥瘕痞塊、肺癰腸癰、跌撲損傷、腸燥便秘、咳嗽氣喘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需炮製後使用,因其有小毒,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歸經:歸心、肝、大腸經。
467. 枳殼
性味:苦、辛、酸,溫。
功效: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應用: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臟器下垂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製成枳殼茶飲用。
歸經:歸脾、胃經。
468. 丹參
性味:苦,微寒。
功效: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
應用: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胸痺心痛、脘腹脅痛、癥瘕積聚、熱痺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製成丹參粉或丹參茶食用。
歸經:歸心、肝經。
469. 蒲公英
性味:苦、甘,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應用: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瘰癧、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溼熱黃疸、熱淋澀痛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外用適量煎水溼敷或搗敷。
歸經:歸肝、胃經。
470. 桔梗
性味:苦、辛,平。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應用:用於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泡茶飲用或製成桔梗茶。
歸經:歸肺經。
471. 紫蘇
性味:辛,溫。
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應用:用於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煮粥食用或泡茶飲用。
歸經:歸肺、脾經。
472. 薄荷
性味:辛,涼。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應用: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肝鬱氣滯、胸悶脅痛等症狀。
用法:多泡茶飲用,也可煎服或外用適量煎水漱口。
歸經:歸肺、肝經。
473. 藿香
性味:辛,微溫。
功效:化溼、止嘔、解暑。
應用:用於溼阻中焦、脘腹痞悶、嘔吐、暑溼或溼溫初起、惡寒發熱、頭痛身重、胸脘痞悶、舌苔垢濁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泡茶飲用或製成藿香正氣水使用。
歸經:歸脾、胃、肺經。
474. 砂仁
性味:辛,溫。
功效:化溼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應用:用於溼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洩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煮粥食用或製成砂仁粉食用。
歸經:歸脾、胃、腎經。
475. 豆蔻
性味:辛,溫。
功效:化溼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
應用:用於溼濁中阻、不思飲食、寒溼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煮粥食用或製成豆蔻粉食用。
歸經:歸肺、脾、胃經。
476. 茯苓皮
性味:甘、淡,平。
功效:利水消腫。
應用:用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
用法:多煎服,也可與其他利水藥配伍使用。
歸經:歸脾、肺經。
477. 珍珠母
性味: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