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撃する【進攻!】”
“天皇陛下的勇士們,隨我一起衝鋒!”
還沒消停半天的倭軍,就又開始貪婪地向浦西進攻。
此時此刻的浦東已經被殺得血流成河,繁華的街道也被破壞得不成人樣。
即使如此,戰艦上還有源源不斷的倭軍向岸上增援。
截至目前,佐藤已經向岸上派遣了 21 個大隊,一共 2 萬餘人。
浦西 7000 守軍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增援來得再慢一點,他們恐怕就難以支撐下去了。
“全軍聽我命令,再一次衝鋒!”隨著一聲令下,如鬣狗一般的倭軍便蜂擁而上,人數眾多,連浮橋都幾乎要承受不住了。
幸好有一條浦江阻擋著倭軍前進的步伐,使得倭軍的進攻面積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要不然以他們這點兵力,恐怕早就選擇撤退了。
“頂住,頂住,那邊再派兩個人,小心點,第一第二大營,作為預備隊,其他人跟我衝!”
雙方的兵馬再一次激烈地碰撞到了一起,這已經是今天倭軍發動的第六次進攻了!
前面六次進攻均以失敗告終,但這次是第七次!
這次的衝鋒中,新增了三個大隊的兵力,並且增加了重甲兵。
沒辦法,佐藤下達了死命令,必須在天黑之前拿下浦西。
他們這些手下們別無選擇,只能不顧一切地衝向浦西,試圖攻佔這個重要的戰略地點。
然而,這條浦江卻成為了他們前進路上的巨大阻礙。
一時間,浦江之上到處漂浮著破碎的船隻和斷臂殘肢,整條浦江幾乎被鮮血染紅。
喊殺聲、嘶吼聲此起彼伏,雙方都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夜幕逐漸降臨,可倭軍仍未能成功佔領浦西,甚至連浦江都尚未完全渡過。
而我軍這邊同樣傷亡慘重,原本七千人的隊伍,加上受傷計程車兵,現在只剩下四千五百人左右。
在這些倖存者當中,超過一半的人都受了傷,而其中又有一大半傷勢嚴重。
就這還打個毛蛋啊?
尚海城的百姓大多數已經逃離,錢莊裡的錢也全部被轉移走了。
這座城市幾乎變成了一座空城,只剩下他們這些士兵堅守在這裡。
然而,中央政府下達的命令是不許撤退,要求他們堅守陣地等待支援。
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
但面對如此巨大的人數差距,他們不能盲目地向前衝,必須想出一些策略。
明天早上,倭軍肯定會再次發動進攻,因此今晚可以讓戰士們好好休息一下。
然而,尚海駐軍的總指揮官王力卻整夜未眠。
他與麾下的將領們商討了整整一晚的作戰計劃。
但無論他們進行多少次推演,無論他們做出多少種假設,最終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輸。
這場戰役怎麼看都是贏不了的。
至少在援軍到來之前,這個結局似乎無法改變。
但王力偏偏不信這個邪,他就是要在這裡堅守。等到援軍到來的那一刻
他的心中有了一些眉目。
【安慶】
蕭炎耀和王孜軒悠然自得地漫步在將軍府的後花園,享受著片刻的寧靜。
付玄定下的出征日期定在了半個月之後
這段時間裡,他將繼續招募士兵,直到人數達到10萬為止。
與此同時,蕭炎耀的火炮縱隊已擴充套件至300門火炮,燧發槍部隊也已組建完成,雖然目前僅有500人,但這支火槍部隊具有無限的潛力。
今日難得清閒,兩人便在後花園裡信步閒逛。
蕭炎耀和王孜軒這兩日一直忙碌于軍隊改編之事,忙得焦頭爛額。
這個提議正是蕭炎耀在前幾日的朝堂上提出的。
實際上,這並非他原創,他不過是個“搬運工”罷了。
他借鑑了現實生活中的軍隊編制,設立了軍、師、旅、團、營、連,班等一系列現代化建制。
這樣的改革旨在提高軍隊的組織效率和戰鬥力。
這個方案也是獲得了王孜軒的力挺,最終方案被透過改編事宜全權交給蕭炎耀和王孜軒兩人
現在整個江東目前所有的軍隊都已經獲得了編制,只是由於軍隊太少,只有集團軍還是個空銜,沒有組建起來。
目前整個江東共有六個師,每個師包含著2~3個旅,而每個旅也包含著2~3個團,此類推,這就是江東改革新軍的基本編制
除了普通作戰部隊之外,還有特殊作戰部隊存在。
目前,共有三支特殊作戰部隊。
其中之一是火器團,下轄炮營和槍營兩個營。
這支隊伍裝備精良,火力強大,能夠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
第二支則是重騎兵旅
其士兵全身,甚至連馬匹都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盔甲。
他們以強大的防禦力和衝擊力著稱,可以衝破敵軍陣線,打破戰場僵局。
可以說,這支部隊是付玄手中的王牌。
第三支是重甲師,人數在三支特殊部隊中最多。
重甲師通常不直接參與戰鬥,但一旦投入戰鬥,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他們的工作類似某國的黨衛軍,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戰鬥力。
在完成新軍改革後,蕭炎耀和王孜軒感到疲憊不堪,感覺身體已經不屬於自已了。
蕭炎耀開始後悔自已當初為何嘴賤要提出軍隊改革的建議
這次改革讓他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完了必須下館子,吃兩頓補回來。
然而,新軍經過改革後的紀律得到了顯著改善,整體形象也變得更好。
新軍給人一種非常正式、威武霸氣的感覺,讓人對他們充滿信心。
就連付玄看了這樣的軍隊也忍不住讚歎不已
“孤有蕭、王二人,何愁大業不興啊?”
“哈哈哈,主公謬讚”
“謙虛了,哈哈哈。來,我做東請你們喝一杯”
“謝主公!”
就這樣,在夕陽的照耀下,君臣三人完全沒有了君姐臣的架子。讓人一眼望去就感覺好像是親兄弟一般。
“跟隨如此主公,又豈愁大業不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