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章 有個熱心小王

她質問那個男生,【爆單沒看見嗎?就你的庫位需要整理,別人的就不用整理了嗎?】

男生反駁,【也不是隻有你一個人在分揀啊?陳嘉不是也在幹活嗎?】

張張懟他,【你指望一個新來的揀貨速度能有多快?能快過你這個老員工嗎?】

陳嘉很有幸,那個時候剛好結束一單,在打包臺打包,聽了個全乎。

周圍是等著拿貨的騎手,在看熱鬧。

虧陳嘉還以為倆人能吵著吵著打起來呢,她想看熱鬧的心思不要再明顯。

陳嘉沒太在意這件事,也沒覺被嫌棄動作慢有多掉面子。

她有自已的煩惱。

買了手套之後,手確實是不髒了。

但是,從來上班,到幹了半個多月,陳嘉試了好幾雙鞋子了,就是各種磨腳。

本來一天天上班要走來走去,偶爾還會被站長在大喇叭裡點名催促就很煩躁了,她半天還找不到合適的鞋子,每天磨腳磨得火大。後來,是小鄭建議她買另外的一雙平價好穿的鞋子,才結束了陳嘉對鞋子的怨念。

合腳的鞋子,讓之前一直是走來走去的陳嘉,跑了起來。

所以,陳嘉和小鄭的相熟,就是因為那雙鞋子。

而和林林的熟悉,陳嘉覺得,是自已太主動了。

那時17-23的晚班,陳嘉是首先被焊死在上面的。

哦,站點排班一般是隻寫11-23或是17-23,但預設這個班次的人,是要做到23:30下班的。

各個站點可能不一樣,但陳嘉的這個是那樣。

張張作為站長的第二寶貝疙瘩,也是需要被時不時調整一下班次的。所以,在張張不是11-23的班次的時候,那個人,換成了林林。

站長的第一寶貝疙瘩,當然是那個大姐了呀。那麼能幹,那麼吃苦耐勞,那麼堅持上6點的早班。

陳嘉主動去加了林林的微信,很快透過。

【歡迎來到11-23的班次。】

林林:【你是前輩,我得指著你。】

後來,慢慢熟了之後,多是陳嘉晚上11點半下班之後,微信上和林林單方面的吐槽。

比如,被張張嫌棄幹活慢的那次。

【真是搞笑了,嫌棄我幹活慢,那你自已多幹點唄,反正你多幹的那部分,錢也不會分給我。】

【要不是我一直沒跟站長說換班,全天班到11點半的就只有她一個人,她還不知足,是想怎樣?】

【說好聽點是給我排了半班,那我每天多幹的那半小時算什麼?晚班這麼好,怎麼沒人樂意上啊。為什麼會說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大白天誰家會點火燭啊。凌晨還在路上晃盪的,是人嗎?】

林林一開始,是附和的。

畢竟,他一直是全天班,比陳嘉見到的事情多很多。

當然,肯定和別人更熟一點。

但陳嘉,對別人的事情,一貫沒什麼好奇心。

好奇心會害死貓,但肯定不會害死陳嘉。

日子磨磨唧唧到11月下旬。

陳嘉幹了一個多月了,居然只瘦了2斤。

11月開工資的時候,陳嘉看著收到的工資,陷入了沉思。

10月份,掙了2000塊左右。

零頭什麼先不提,畢竟零頭再四捨五入,也達不到2100。

她在想,10月份她好歹還幹了幾天全班的,這11月份一直半天班走到黑,感覺不會多很多。那個大姐據說工資一萬多,張張也是。

陳嘉一點兒也不羨慕。

她們是已經上習慣了,那麼辛苦掙到的錢,應該的。

她一個一天只工作6小時的人,得到的少了很多也正常。

陳嘉以前上班的時候,不管掙多掙少,公司奉行的是薪資背靠背原則。

這邊不是。

問收到多少工資你不說。沒有關係,有人可以透過你上個月的分揀數計算。

至於分揀數、具體的排班,小意思。店裡的那個臺式電腦,啥都能看到。

陳嘉倒是無所謂,她一個半天班的,有意見的話,就得被排全天班了。

代價太大,她幹不了。

天氣越來越冷了以後,陳嘉又要面對新的問題。

之前手和腳的問題解決了,現在要面對嘴巴的問題了。

每天常溫冷凍冷藏這麼來回跑,眼鏡受得了,嘴唇受不了了。

真的,要不是因為戴眼鏡,陳嘉何至於不戴口罩呢。

哦,小鄭就一直戴著口罩。陳嘉一直沒機會看到她口罩下長著一張怎樣的臉,但露出來部分,陳嘉覺得,面板不錯,還很白。

夜班理貨小王的鏡頭多起來的時候,王楠楠那邊,也來了。

小王負責的是夜班常溫區的上貨,所以當晚上就剩下兩個分揀揀貨,但是爆單的時候,小王會主動幫忙。

後來,陳嘉還是問了副站才知道,理貨揀貨的那部分分揀收益,是要和其他夜班理貨均攤的。

小王的幫助很多時候起著畫蛇添足的功效。

其實也不怪小王,分揀員也是熟練了,才知道一些東西的庫位和實際擺放的地方,是有出入的。也有一些,類似“行業黑話”的東西存在。

比如,分揀冷藏裡面的蔬菜,講究什麼先進先出。但是,負責冷藏上貨的夜班理貨,有時候懶得把前一天沒賣完的和當天新來的區分開來,就摞在了一起。分揀的時候,會提醒日期不一致。

爆單的時候,誰有那功夫去滿世界扒拉呢。

這個時候,勤勞的人民就會列印出可以直接掃的碼,貼在附近,直接掃碼拿貨。

陳嘉覺得,智慧果真來源於實踐。

她也那麼幹過。

但她的原則是,只要商品的質量是過關的,即使掃的是固定碼,撕了商品上原來的碼,315也是不會來找她的。

她的眼睛當然不是尺,但跟那些時不時會被投訴的人相比,陳嘉覺得,自已的標準其實不低。

商品被投訴是可以申訴的,沒有什麼蔬菜水果可以百分百完美無缺。

但陳嘉沒有那種申訴後不透過的情況。

求量求速,就是不求質,他們被扣錢,也是應該的。

又比如,小王幫忙揀單的時候,有時候會碰到是最後一件商品的情況。

揀單碰到最後一件商品,是很讓人頭疼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