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淨登壇講法的第十天,又有人問義淨去五天竺到底需要多少錢。
義淨還是問:“請問,你覺得一個窮和尚和一個富和尚,誰更能走到五天竺?”
那人說:“肯定是富和尚.”
義淨笑著說:“可是,在蜀地就出了這樣的怪事,兩個和尚都想去西天取經,真正抵達西天又回來的,是那個窮和尚。
等窮和尚回到蜀地,富和尚還在準備行裝呢.”
“師父,您是不是想說,君子憂道不憂貧?”
一個秀才站起來,問道。
“是的.”
義淨笑著點頭道,“公子說的是孔子的觀點。
孔子對貧窮是看得很透徹的。
在他看來,真正的貧窮,不是物質的貧窮,而是缺乏對人生價值的正確理解,缺乏對理想信念的堅持。
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絕糧,但他和他的弟子沒有被缺糧困住,他們挖野菜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那時候,有人離開了,孔子也適時讓弟子們明白了人堅定心志的意義和價值。
再拿蜀地兩個和尚來說吧.”
義淨看了看眾人,繼續說道:“等窮和尚回到蜀地,富和尚問他:你怎麼可能去了西天又回來了呢?窮和尚說:我就是去了啊。
富和尚問:你怎麼去的?窮和尚說:我就靠一簞食一瓢飲,一路乞討,就去了啊.”
“簞食瓢飲真可行?”
“簞食瓢飲真可行?”
義淨連續問了兩遍,看大家都不敢多提,於是說道:“是的,簞食瓢飲,真可行!”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他於是進一步解釋道:“在佛教裡,常常說業力。
但是,還有一個詞,叫願力。
當一個人真心誠意想要做到什麼的時候,願力可能幫助他打敗業力.”
“那是不是說,只要我真心誠意想考取進士,我就能考取?”
秀才笑著說道。
“當然.”
義淨肯定說道。
“即使我命裡沒有也可以?”
秀才笑著又追問道。
“當然.”
義淨肯定說道。
“只要你真心誠意想要去做到,你就會努力朝著這個目標前行。
比如,要考中進士,必須要有足夠的福報才行。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福報,你就需要不斷努力去積攢福報。
積攢福報的方法,無非就是不斷行善積德。
所以,公子如果真有這願力,不妨許下做三千件善事來求取功名的願望,看看等你做到這三千件善事迴向之後,你是不是已考取進士.”
“那我得試試.”
秀才目光灼灼。
“三千件啊,一年才三百六十天,一天做一件,也要十年,你做得過來嗎?”
有人給秀才潑冷水。
秀才毫不客氣地懟了回去:“去去去,師父既然說了可以,那就一定可以。
不試試,怎麼知道?大不了,我將全家老小都招呼起來一起積德行善,你今天做兩件,他今天做一件,時間久了,我還真不信做不到三千件善事!”
“師父,咱們可說好,如果三千件善事做完了,我竟然還沒有考中進士,等您回國,我可要去找您評評理.”
秀才笑著說。
“好。
請大家一起見證.”
“我願意見證.”
“我也願意.”
大家樂得有人冒出來,也想看看這願力是不是真的能打敗業力。
“可是,怎麼才能知道我沒有考上進士的福報呢?”
秀才突然問道,“要是我本來就可以考上進士,那多做三千善事,不是挺冤的?!”
“我可不知道你是不是能有考取進士的福報,但我知道,如果為了考上進士,真心實意毫不計較地做三千件善事,那麼,公子就能成為福澤深厚的人,這樣的人,不僅能當進士,甚至能當宰相.”
“還能當宰相嗎?”
秀才兩眼放光。
“是的,普通人做善事,他的覆蓋面相對小,因此,給社會造福相對少。
如果一個人時常以仁義之心善待周圍的萬事萬物,等他當了進士成為地方官員,往往能一念善心福澤萬民,這樣一來,做一件善事有時候就相當於一萬件善事的功德,公子想想,如果是那樣,你長期做善事,可不就漸漸積攢起了做宰相的福報?”
義淨提示道。
“師父,很多人說,當你有權了之後,你的錢也很容易聚集起來,是不是因為,那些人有權了之後,就做了很多好事啊?”
“一般來說,有權之後,容易獲得財富,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你真正造福了很多人,因此,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另一種剛好相反,只是在利用職權斂財,這種時候,他們往往要麼是命裡本來有這些財富,要麼是在幫別人暫時儲存這些財富。
命裡本該有的財富,如果用不正確的方式拿到,往往會被罰取消,如果是幫別人暫時儲存財富,那麼,到一定的時候,那些財富就會流向真正有福報的人。
大家如果經常聽人說書,大約可以聽到,常常有那些為富不仁的高官,最後全家被殺,財產籍沒,充公,後來那些錢又透過賑災等方式散發到了各地。
大家聽到這些,應該有所警醒,懂得積累福報的方法,還要知道惜福才好.”
義淨又一次諄諄教導,說完,他還唸誦了這些天他常常告訴所有人的那個偈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秀才心有所動。
其他人聽了,也感覺有一種天道好輪迴,蒼天繞過誰的感覺。
義淨講完,又一次提醒所有人:不管你們現在的境況是什麼樣,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要活得幸福,一定要儘量積德行善。
只有積德行善,才能真正做到增進福報,逢凶化吉。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義淨最後說道,“為什麼那些忠誠厚道的家庭能夠延續幾十代幾百代依舊有比較好的家族傳承?如果仔細去觀察他們,無非就是他們比其他人更懂得積德行善,願大家都善為珍重,把握好每一個當下積德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