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大家還在驚歎的時候,義淨繼續介紹起了《法華經》來:“《法華經》是這部佛經的簡稱。
它的全稱是《妙法蓮華經》。
根據佛經的記述,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晚年時所宣講的佛教教義。
至於《法華經》裡的內容,我聽恩師曾經介紹過,《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發現很多修行人根本就不相信他們自己也能成佛,甚至認為自己不配成佛,因此,他們只將自己的目標定在成為阿羅漢,實現涅槃就行。
殊不知,熄滅慾望和煩惱之火,只是解決人生最基本的痛苦,並沒有達到圓滿覺悟。
而只有人成為圓滿覺悟的人,也就是成為佛,才能永遠不痛苦。
換言之,《法華經》最大的作用就是,它明確告訴所有人,無論貧富,也無論貴賤,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一個圓滿覺悟的佛,我們應該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而不是止步於阿羅漢這一層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最終成佛啊,念那麼多《法華經》,有用嗎?"杜氏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是的。
“義淨笑著看了看眾人,繼續回答,”《法華經》給我們提示,我們所有人都有機會成佛,但並不是所有人最終都能成佛。
即使恩師,現在已經轉《法華經》超過一萬遍,也未必能成佛。
但有一點得到了驗證,這就是剛才各位檀越好奇的問題:恩師真的在寫《法華經》的時候感得舍利了嗎?貧僧可以為恩師作證,此事斷無半點虛假。
“”如何能證明無假?“崔氏刁鑽地追問道.”
確實不好證明,也沒有必要證明。
“義淨淡淡笑著回應,”此事真實,信者必信,不信者,你就是以性命為誓,你覺得他們就會相信?貧僧之所以相信恩師,是因為貧僧幾十年跟隨恩師,目見耳聞,心知恩師不是貪慕榮華富貴之人,更不會故弄玄虛。
佛教向世人宣傳做人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而佛教對僧人的要求遠遠不止這五戒,而是細緻入微地根據僧人的修行進度,不斷追加了戒律。
如貧僧這般受了具足戒的僧人,最基本需要遵守的佛教戒律就有兩百五十條上下。
舍妹在泰山腳下一個尼姑庵內修行,所秉持的戒律三百有餘。
恩師對弟子言傳身教,弟子一直在不斷跟隨修正自己的言行不妥之處,不斷鞭策自己做好僧人的本分,哪敢連最基本的做人五戒都破戒呢?“崔氏不再言語。
他心裡清楚,僧人的氣象莊嚴,並非凡俗之人可以比擬,這種莊嚴的氣象,並不是僧人想要裝就能裝出來的,而是需要日復一日養浩然之氣而成。
作為儒家弟子,他在研讀《孟子》的過程中,對孟子所言養浩然之氣也略有心得。
心中坦蕩、心懷天下之人,才能讓浩然之氣不斷升騰.”
那也用不著每天都讀《法華經》吧?讀那麼多遍,有用嗎?“貝州刺史忍不住追問.”
佛家講究一門深入。
貧僧的另一位恩師善遇法師在示寂之前,諄諄教導貧僧要專注於佛經,不必浪費寶貴的生命向外弛求。
貧僧在恩師的督促下,最近十五六年不斷深入研讀佛教戒律,讀任何經,必定想到佛教戒律,做任何事,必定想到佛教戒律,儘管現在對佛教戒律仍有不少困惑,但總體上來說,這種一門深入的功夫,讓貧僧受益良多。
恩師選擇轉《法華經》,應該也是這個考量吧。
“”讀那麼多遍,真的有用嗎?“杜氏鍥而不捨地追問.”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義淨微笑看著杜氏,”恩師轉《法華經》達到一定的功夫之後,感得舍利,就是明證。
至於恩師的身體狀況,大家有目共睹,每天凌晨不到五更,在大家還在被窩裡睡懶覺的時候,我們僧侶便需要開始早課。
每天晚上在所有人都已安歇之後,大約兩更以後三更左右,我們僧侶才休息。
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恩師的身體沒有出現什麼病痛,反倒一直健康。
這是稀有的福報。
貧僧想,這大約也是恩師專心致志轉《法華經》的結果吧。
“”《法華經》最後提醒我們,研讀《法華經》的功用極大,即使最終不能成佛,也能因為轉《法華經》而深受其益。
再用世俗的眼光來說吧,諸位檀越居然願意來土窟寺盤桓,更想與恩師面談,沒有恩師轉《法華經》感得舍利並被當今聖上求取帶入宮中供養,諸位會有此行?“義淨說得有些激動,血氣方剛的他,很不喜世人對一些事的獵奇心理,更不喜歡一些世俗之輩明明好奇明明攀援卻又試圖貶損他人、質疑他人的卑劣言行。
但義淨是有節制的,他說完這些,便不再多說。
多說無益,搞得會面尷尬也沒有必要。
聽了義淨的話,崔氏意識到他們此行談話該結束了。
於是做了一些場面上的工夫,幾人離席而去。
送走他們,慧智禪師深深看了義淨一眼,囑咐了一句:”剛回來,放好行囊,吃點齋飯,晌午到我的禪房來敘話。
“義淨雙手合十,恭敬退出。
走出禪房之後的杜氏猛然抓著崔氏的胳膊,哈哈大笑:”審言今天算是大開眼界了!想不到,審言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今天被這位義淨律師一言道破了機關!“崔氏被杜氏的突然放言嚇了一跳。
他還正在覺得義淨太過唐突,此前他談玄奘法師沒有給自己面子,後面又用他們慕名拜見慧智禪師而故意駁他們的面子很不愉快呢。
深諳察言觀色之道的貝州刺史此時也哈哈一笑:”崔兄莫怪,這義淨律師從小就在寺廟裡長大,又深得寺廟裡幾位大德的歡喜,言語雖然直了一些,但他說的不無道理。
沒有慧智禪師被當今聖上召見,我們哪裡會知道這個小廟裡竟然會有一個禪師願意專心致志誦讀《法華經》上萬遍?!“”那倒也是。
“崔氏臉色稍微和緩了一些,轉頭看向杜氏,”杜兄剛才狂喜,不知所為何事?“”審言最近一直苦惱,剛剛考上進士,被派了一個隰城尉,而審言心心念念歡喜的是詩詞歌賦,正在想應該如何自處呢。
結果,義淨律師一句‘一門深入’,算是一言驚醒夢中人啊。
審言大可一邊做官,一邊努力精進文學,用幾十年不斷努力,審言說不定也能因文學而得到一席之地!“杜氏豪放地說,他那閃閃發亮的新衣裳,彷彿也在這一刻變得更加閃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