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裡,李承乾並不是不想要用外族兵打仗,也不是不願接納多民族融合,但那些事必須得在生產力能滿足內耗的情況下才行。
現在人均溫飽線,稍有點動盪,不是這個起義就是那個造反,這不是促進民族融合,這是給國家添亂。
而且民族的融合除了人少的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是聚集在一起,心太齊,沒有一個足以碾壓的武力做後盾,太容易滋生造反之心,與其強行融合在一起,不如除之而後快來的省時省力。
尤其是吐蕃國,自從文成公主入藏後,吐蕃與周邊各個國家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諧安定,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學習漢族文化獲得了空前發展。
吐蕃與大唐的戰爭貫穿了整個大唐歷史,以至於安史之亂後,吐蕃大肆擴張,按現代區域言之,整個青藏高原,除了青海北部日月山南北和鄰近四川盆地與甘肅西南部的邊緣山區仍為雙方激烈爭奪的地帶,其餘的廣大地區都已置於吐蕃的統治下,吐蕃疆域已跨今藏、青、新、川、滇各省區。
不僅如此,吐蕃還大肆劫掠中原人口,尤其是中原地區的女子,與之通婚,或者納為奴隸,在這些婦人口中學習到了先進的耕種知識,實力強橫之時,吐蕃人口足有上千萬,疆域比大唐晚期還大。
這樣的心腹大患李承乾自然不能留下他,只有儘快消滅或者讓其苟延殘喘才不會拖住他向海外擴張的步伐。
人生幾十年,如今已經沒了二十年,他可不想把時間浪費在自家平亂的事情上。
王明起此時已經做足了準備,在霍青沒回來之前便被李承乾打發了出去,留守在高昌城內的除了兩隊持矛帶刀右衛率,燧發槍兵權幾乎全部外派了出去,僅有的也只剩下封於修帶領的一千五百人禁衛軍,這是他最後的依仗,自然不會外派出去。
打天下固然重要,但自身安全更加重要,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更何況還有個錦繡大唐等著他來繼承。
領兵在外的王明起第一次擔當起大將軍的職責,帶著三萬天兵,兩千畜牧老農浩浩蕩蕩的向南進發,出發時李承乾給他下達了命令,不論戰爭打成什麼樣子,一定要在年前回來。
今年是李承乾領兵在外的第一個年頭,又提前達成了安西四鎮的成就,本身並未損兵折將可謂一場大勝,不僅如此還將其四個國家的財富盡收囊中。
期間又不斷地劫掠突厥以及西域諸國,此時的高昌城可謂兵強馬壯,糧草無數,自然要犒勞將士們一番。
侯君集犒勞那是有謀反的嫌疑,李承乾犒勞那是皇家的重視,兩個人代表著不同的立場自然所代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這就是身為儲君的天然優勢。
王明起帶兵向南,由高昌城出發,劍鋒直指伏俟城,伏俟城是西部吐谷渾的勢力,而東部勢力則居住在伏羅川,一個位於黃河沿岸的地方。
不過對於吐谷渾來說,城市並不是主要的,身為遊牧民族,有城邦而不去居住,大部分分散在周邊的草場,以便於放牧,這大大減輕了王明起的劫掠難度。
曾經中原的百姓,尤其位於邊關地帶的百姓,每到秋末冬初來臨之時便面臨著遊牧民族的來犯,俗稱打秋風,不僅劫掠人口,搶奪糧食,還毀壞城邦。
如今這支上萬人的軍隊,在大唐太子的授意下幹起了遊牧民族的祖傳絕活,開始角色互換,寇亦往我亦可往!
位於青海湖附近的大草原上,一支穿盔帶甲的騎兵部隊悄然出現,所過之處猶如蝗蟲過境,不僅將牲畜掠奪一空,就連人口同樣沒有放過。
短短十幾日,大軍前進幾百裡,而這幾百裡內宛如成了真空地帶,一直挺進到伏俟城三百里處,這才有了抵抗。
領兵號稱十萬的吐谷渾王諾曷缽看著眼前熟悉的兵種並未貿然出擊,而是派出了使者面見領兵的王明起。
“將軍,我吐谷渾與大唐歷來親善,不知將軍為何突襲我草場,劫掠牲畜牛羊?”
面對使者的詢問,王明起想起來時李承乾的囑託,動身下馬,臉上露出一副和善的表情,任誰看了也不像打仗的。
“不知這位使者屬於哪個部分的,是延芒結波王還是諾曷缽王?”
“自然是諾曷缽大王,大王已經定下策略,過幾年必將草原統一!”
使者一臉驕傲的說道,全然沒有注意到王明起玩味的表情。
“既然你是諾曷缽大王的人,那為何阻攔我的道路,我奉太子之名要去會會延芒結波,你們如此阻攔可是想要與我等開戰?”
使者想到身後東拼西湊起來的吐谷渾大軍並未害怕王明起的威脅,況且王妃還是大唐的公主,憑藉著她的名頭,眼前這個將軍也不敢將他們怎麼樣。
“將軍,不是我等想要與之開戰,而是將軍如此掠奪我草原上人力畜牧,是否有背太子殿下的囑託?”
面對使者的據理力爭,王明起也不再與他費口舌,大軍繼續向前開拔,他還記得要將弘化公主接回去的命令。
“將軍,你等為何還不停下?”
此刻使者有些蒙了,聊的好好的怎麼還發兵了。
“我等去覲見公主殿下,使者大人你為何不去前方帶路?”
“這···”
使者一時語塞,他是來談事的,事情沒談妥還成為帶路黨,不用想回去也得給他宰了。
“將軍不可啊,公主殿下還在來的路上,不日才會進城!”
“還在來的路上?公主出發三月有餘,為何遲遲未到,你是否在騙我,其實公主殿下已經遇到了不測?”
眼見王明起開始發飆,使者緊忙解釋道
“不不不,公主殿下並未遇到不測,是延芒結波,他在草原派兵搗亂,這才耽誤了些時日,若是將軍著急可在城外等待幾日,屆時大王定會請諸位將軍入城。”
想到私下裡李承乾時常說起的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段話,王明起不由得心中一喜,沒入城好,沒入城證明弘化公主還是乾淨的,屆時也算不得和親,至於皇帝陛下怎麼想那不是他操心的事,用太子爺的一句話來說,天塌下來有個高的頂著。
“既然公主殿下還未進城,為防不測我等親自迎接,使者若是不放心也可一起,順便為我等帶路! ”
不等使者拒絕,一旁的親軍便將使者架上馬匹,一行人也不再向前,轉身向弘化公主來時的方向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