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漢王李元昌離開,李承乾也沒有在顯德殿過多的逗留,邁著不怎麼瘸的雙腿走出東宮的大門便向一旁的太極宮走去。
門口的侍衛眼見是太子哪個敢攔,緊忙收起了兵器,讓出了道路,換來了李承乾善意的微笑。
“父皇!”
經過黃門稟報後,李承乾便已走進兩儀殿。
“承乾來了,宮門守衛說漢王去找你了,這傢伙又想帶著你去花天酒地?”
自從李世民經歷過玄武門之變後,對於自已的兄弟能愛護就愛護,能不處罰就不處罰,他已經殺死了兩個兄弟,這輩子洗不白了,卻也不想在增加汙點,除非反他。
“那倒沒有,漢王叔最近正醉心於事業,可能偶爾去尋歡作樂一番,但那也是為了開拓商業,算得上正事!”
“你如此袒護他,想必你今天找父皇肯定是他的事,說吧這傢伙又犯什麼事了,需要你給他求情!”
李世民從李承乾的口氣中就聽出了事情的原由,連猜都懶得猜,以前的太子,性格乖張的時候他這個做父親的常常擔憂長此以往難當大任。
現如今性格不乖張了,但是卻從不出東宮一步,甚至連城南都不去,他還是有些擔憂,會不會不知民間疾苦。
“父皇,您還記得我東宮屬官送您的母后雕像嗎?”
“記得,我放在了神龍殿,每日看著你母親我才睡的安穩。”
說到這裡,李世民看向眼前這個太子兒子,目光中有些許讚賞,不貪功,知道拉攏屬下,比以前成熟太多了,看來接受一下打擊也不是壞事,免得滋生驕縱,這一刻,李世民反而感覺腿疾不一定是壞事。
“其實那是我東宮命手下工匠用琉璃雕刻出來的,材質上與市面上普通琉璃並無大的區別,只是那是東宮打造的第一爐琉璃,意義不同,所以我命工匠們做成了母親的模樣,漢王叔今日找我來,想讓我為西域商人用琉璃打造一尊佛像,兒子怕犯了忌諱衝撞到母后就沒有答應,此次進宮我想來問問父皇,這件事可否能做?”
“為何不能做,咱們父子都知道,你的母親已經沒了,人死不能復生,一尊琉璃佛像而已,說起來,佛還在你母親之後呢,只是為父有些不明白,西域商人出了多大的價錢能讓漢王找到你?”
漢王李元昌在長安城活動,自然逃脫不了李世民的監視,世家大族雖然根基在山東,山西等地,但長安城裡卻有著他們不少產業,像他們那種世家又怎麼可能遠離政治中心,這也是李元昌為何足不出城就能將琉璃銷售出去的原因。
“價錢不詳,只是西域商人可願意用同等黃金來換!”
李承乾也不得不感嘆這群西域商人的闊氣,黃金密度多高,用同等黃金來換同等琉璃的佛像,這其中的暴利,就連他這個太子都感到心動。
“那琉璃的生產成本又如何,朕雖然不常出這兩儀殿,但長安城發生的些許大事為父還是清楚的,有些事,雖然朕不參與,但不代表朕不知道!”
“父皇高明,琉璃的生產成本相較於佛像本身而言小到可以忽略不計,貴的是技術,貴的是稀有,您也知道這東西本來就是賣給富裕人家的,貴一點反而能彰顯他們的高貴!”
李世民怎麼也沒想到,市面上千金難求的琉璃在自已老大兒手裡生產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讓他感到有些不可思議。
“承乾,朕不反對你和漢王做生意,只是這會不會涉及到與民爭利,畢竟咱們是皇家,若是傳出去難免有失皇家顏面!”
“皇家又如何,還不是三等士族,天下說起來是李唐的,但歸根結底咱們李氏也只是代理人而已,父皇您文功武治無不第一,但咱們本家還有那幾大家哪個把咱們放在眼裡,真要到了刀兵相向的地步,咱們的兵糧可不一定有他們多啊!”
這些事李世民又如何不知,貞觀時代開啟後,為了鞏固、壯大初生的政權,雖然任用了不少舊士族出身的人為官,但沒能阻止舊士族的沒落。
“嗨,科舉盛行了後就好了!”
此刻哪怕強如李世民也感到深深地無力,舊得門閥歷史悠久,想要改變又豈是一朝一夕。
“父皇說的是,用新的勢力對抗老牌勢力,咱們居中調和,一切都向咱們靠攏!”
李承乾又如何不知道李世民心中的無奈,但是有些話他只能做不能說,不然以現在人的思維來看,李承乾相當於自已反自已,比造反當皇帝都嚴重。
畢竟要想將就士族連根拔起就必須要流血,而現在的大唐初定,還不到流血的時候,但是李承乾不想等到膿包破了自已流血,他要親自拔出這顆毒瘤給李家留個種,哪怕後世成了共產主義,他李家也不能因為門閥而定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一時間大殿內的氣氛有些壓抑,李承乾也看出了李世民眼中的不快,不是針對他的而是針對那些高傲計程車族。
“父親,您讓申國公修的氏族志可否給我一份?”
“你要他何用?禮部那裡有,你可以找令狐德棻(fen)去要一份拓印版。”
李世民有些不解,但也沒有拒絕,畢竟李承乾怎麼說也是太子,有治國權。
“不,我要父皇手中的原本,您也知道,我和漢王叔正在做琉璃的買賣,有了您的原本我也可以按人頭要價,能賣高一點,他們五姓女號稱百萬,那我就賣百萬!”
看著眼前越發陌生的太子,李世民搖了搖頭,親自起身來到自已的書櫃前,在書櫃的最下方不起眼的位置為李承乾拿出了那本崔氏當一等姓的氏族志,看得出來,李世民眼中有些落寞。
“賣貴點,替父皇出口氣!”
能薅五姓的羊毛,李世民也很解氣,想當初他下嫁自已的公主女兒竟然不如一個五姓女,而且還是魏徵那個老傢伙娶兒媳婦,就是魏徵這樣的諫臣都想攀上五姓的高枝,可見五姓七望在大唐一朝影響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