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章 御劍飛過山海關

晨曦初破,天際漸染上一抹溫柔的藍紫,彷彿是大自然最細膩的筆觸,在靜謐的畫卷上輕輕勾勒。劉浩嶼與白無雙,兩位並肩而行的修行者,終是在這新日的第一縷光輝中,緩緩停下了他們日夜不息的修煉之旅。

他們的身影,在晨光中拉長,帶著一股超脫塵世的淡然與堅韌,彷彿是從古老傳說中走出的俠客,每一步都踏著歲月的韻律。

水潭邊,夜露未乾,晶瑩剔透,映照著兩人清澈如水的眼眸。昨夜,這裡曾是他們心靈與力量交融的聖地,星辰為伴,月光為引,他們沉浸於天地間的靈氣之中,呼吸間皆是自然的饋贈。而今,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照耀在這片被晨曦擁抱的水域上時,他們相視一笑,那份默契無需多言,一切盡在不言中。

輕輕揮別這片賦予他們無盡安然與靈氣的地方,劉浩嶼與白無雙踏上了新的征途。他們的步伐不急不緩,卻充滿了堅定與希望,彷彿每一步都踏在了命運的軌跡上,向著未知的遠方邁進。山間清風徐來,帶著花草的芬芳與泥土的醇厚,輕輕拂過他們的衣襟,也似乎在為他們送行,祝福著這段未知的旅程能夠平安順遂。

沿途,山川壯麗,雲霧繚繞,如同仙境一般。他們或穿行於密林深處,聆聽鳥鳴蟲唱,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或攀援於峭壁之上,俯瞰群山如黛,胸中豪情萬丈。每一次駐足,每一次眺望,都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讓他們的心境愈發豁達,修為也在無形中得到了昇華。

不知過了多久,當夕陽的餘暉開始在天邊緩緩鋪展,將天際染成一片絢爛的金紅時,他們終於來到了建成不久的山海關前。山海關,這座屹立不久的雄關,此刻在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莊重而威嚴。高高的城牆,彷彿每一塊磚石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命,讓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站在關前,劉浩嶼與白無雙相視一笑,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

“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只要我們攜手同行,便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的腳步。”劉浩嶼的聲音堅定而有力,迴盪在空曠的山海關前。

白無雙微微一笑,輕輕點頭,那笑容裡既有對自已道侶的信賴,也有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嚮往。她伸出手,與劉浩嶼緊緊相握,那一刻,彷彿整個世界都為之靜止,只剩下兩顆緊緊相連的心,在夕陽的見證下,共同許下了對未來的承諾。

劉浩嶼和白無雙看到關城城門有官兵把守,所有人進出都要檢查“證件”。

“無雙妹妹,看來他們在檢查什麼證件,也許就是通關要有一定的手續,我們倆什麼都沒有,看來從城門過去是不行了,我們也不能在這個地方大打出手闖關,所以我們還是先離開城門這個地方,從其他地方進入關口的另一邊吧。”

“好的,浩嶼兄。”

在明朝時期,由於山海關的軍事重要性,大明政府對其通行管理有著嚴格的規定。普通老百姓通常不能隨意過山海關,而是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式和規定。他們可能需要持有官方頒發的通行證或證明檔案,才能被允許透過山海關。

還有,在大明洪武時候的山海關,作為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戰略意義。

山海關位於華夏東北部的河北省與遼寧省交界處,距離現今的秦皇島市區約15公里。它東瀕渤海,北倚燕山,南臨碣石,西接遼西走廊,地理位置極為險要,是華北平原與東北地區交界處的咽喉要道。

當時作為明長城的重要關隘,山海關不僅是保衛京畿安全的戰略要衝,也是古代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重要屏障,被譽為“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

山海關始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著名將領中山王徐達親自設計建造。

山海關,關城呈矩形,周長約4公里,城牆高約14米,厚約7米,建築風格獨特,氣勢恢宏。關城有四座主要城門,其中東門最為壯觀,是山海關的象徵。在城門之上,聳立著雄偉的箭樓,箭樓簷下懸掛著“天下第一關”的巨幅匾額,筆力蒼勁,氣勢磅礴。

山海關的防禦體系完整,城牆上每隔幾百米就有敵臺高聳,用於觀察和防禦敵人。此外,還有烽火臺等軍事設施,構成了一個完善的防禦網路。

在歷史上,山海關多次見證了抵禦外敵、保家衛國的壯烈戰役,其軍事地位無可替代。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明朝與後金的“山海關之戰”,這場戰役決定了華夏曆史的走向,標誌著清朝的崛起和明朝的滅亡。

現在,山海關不僅是一座軍事要塞,也是一處融合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旅遊勝地。關城四周山巒疊嶂,海風徐來,碧海藍天,景色宜人。在關城南側的觀海亭中,可以俯瞰山海關的全景,領略到“長城扼守山海險要”的雄偉氣勢。

除了關城本身,山海關附近還有許多著名的景點,如老龍頭(大明長城的東部起點)、孟姜女廟(紀念古代民間傳說中的忠貞女子孟姜女的專祠)、角山、長壽山等,都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遊客。

劉浩嶼與白無雙並肩站立於山海關巍峨的關城城門之下,彷彿兩位自古老畫卷中走出的仙人,不染塵埃,超脫於世。城門之上,匠人們雕琢的圖案藝術訴說著山海關雄偉與輝煌,而他們的身影,卻在這份厚重中添上了一抹輕盈與不羈。

“無雙妹妹,歲月如梭,光陰似箭,轉眼間,洪武十九年的春風已悄然拂過了這片古老的土地。”劉浩嶼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彷彿能穿越時空的壁壘,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他的目光深邃,望向遠方,那裡是未知與夢想交織的彼岸。“記得初識之時,我們還在江南水鄉的山林裡初遇,轉眼間,已並肩走過了無數山川湖海。”

白無雙聞言,輕輕一笑,那笑容如同初綻的百合,清新脫俗,足以讓世間萬物為之失色。“浩嶼兄,你說得沒錯,時間真的過得好快。但無論歲月如何更迭,有你在身邊,便是我最大的幸運。”她的話語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對過往的珍惜,兩人之間的默契與情誼,無需多言,便已深刻於心。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再添一抹傳奇色彩於這浩瀚天地間。”劉浩嶼眼中閃過一抹決然與興奮,他輕輕抬手,掌心之中,一柄古樸而神秘的破妄劍驟然浮現,劍身流轉著淡淡的藍光,彷彿蘊含著無盡的力量與智慧。“無雙妹妹,接下來,就讓我們御劍飛行,直抵那遙遠而神秘的貝爾湖,如何?”

白無雙聞言,眼中閃過一抹驚喜與期待,她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聲音中帶著一絲撒嬌與依賴:“當然可以,不過這次,我要你帶著我飛去,讓我感受那份翱翔天際的自由與暢快。”

劉浩嶼微微一笑,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柔情與寵溺。他閉目凝神,心念一動,只見破妄劍瞬間騰空而起,劍身急劇膨脹,化作一柄足以承載兩人的巨劍。劍光閃爍間,一股清冽的劍意瀰漫開來,彷彿連空氣都被這股力量所淨化。

兩人輕盈一躍,穩穩地落在了巨劍之上,隨著劉浩嶼一聲低喝,破妄劍如同離弦之箭,劃破長空,向著貝爾湖的方向疾馳而去。風,在耳邊呼嘯而過,帶著山間的清新與遠方的呼喚;雲,在腳下翻湧,如同鋪展的畫卷,展現著大千世界的壯麗與遼闊。

白無雙緊緊依偎在劉浩嶼的身旁,感受著風的速度與自由,她的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安寧與幸福。她抬頭望向劉浩嶼堅毅的側臉,心中暗自許諾,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她都將與他並肩作戰,共赴那未知的旅途。

而劉浩嶼,則是全神貫注地駕馭著破妄劍,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渴望與探索的熱情。他知道,這一路上,他們將會遇見無數的挑戰與奇蹟,但只要有白無雙在側,他便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就這樣,兩人一劍,穿雲裂石,向著貝爾湖的方向,開啟了他們新的征程。在那片遙遠而神秘的湖泊旁,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怎樣的風景與故事,無人知曉,但那份對未知的嚮往與追求,卻已化作了他們心中最堅定的信念與力量。

劉浩嶼之所以要御劍飛行,他感覺時間過得好快,已經到了大明洪武十九年了,如果再繼續這樣走下去的話,恐怕到了大明二十年、二十一年也到不了貝加爾湖,那樣就錯過了和藍玉相遇的機會了,不過這個事情,他沒有和白無雙說,因為他無法解釋後世歷史記載現在大明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其實在大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發生了多起重要事件,麗水謀反案:在明洪武十九年五月,浙江麗水縣城發生一起牽連多人的聚眾謀反案,這一訊息迅速傳至京師(南京)。據《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八》記載,案件由一算命先生告發,指控當地大姓陳公望等57人聚眾謀亂。朱元璋對此高度重視,並命錦衣衛千戶周原前往捕捉涉案人員。

昌國島民遷徙事件:在明洪武十九年,朝廷下令昌國(今舟山)46島居民遷徙至內陸地區。這一決策由信國公湯和提出,理由是“懸居海島,易生寇盜”,需要採取“清野之策”。然而,這一決策引發了昌國居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王國祚作為昌國人士,為民請願赴京面奏朱元璋,最終獲得皇帝恩准,停止了居民遷徙的命令,並因此被授予五品官銜。

朱檀夫婦受罰:在明洪武十九年,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檀,因行為不端、沉迷道教,被朱元璋處以髡刑(剃去頭髮)。同時,朱檀的妻子(湯和之女)也因涉及某種不法行為被賜死。這一事件反映了朱元璋對子女教育的嚴格以及對法律制度的維護。

還有《省躬錄》與《志戒錄》的編成:在明洪武十九年三月及十月,朱元璋為了教育群臣和子孫後代,命人編纂了兩部重要的書籍。《省躬錄》由贊善劉三吾編類,收集了漢唐以來災異之應於臣下的事例,作為鑑戒。《志戒錄》則採集了秦、漢、唐、宋為臣悖逆的事例,共一百餘條,編成書籍並頒賜群臣及教官、諸生講誦,以警示他們忠於職守、奉公守法。

再有,在全國範圍內核查田地:大明洪武十九年,為了進一步確定土田的所有權,保證賦稅收入並防止隱瞞奸欺,朱元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田地的核查工作。這一舉措有助於整頓田制、打擊逃稅行為,並保障大明國家財政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