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93 年冬,這一年的冬天比往常更冷一些,凜冽的寒風如刀般劃過人們的臉頰,帶來陣陣刺痛感。夜幕籠罩著大地,一片漆黑。然而,在這片黑暗之中,有兩個人正在激烈地交談著。他們便是吳佳文和劉治。
兩人從深夜開始談論,一直持續到了三更時分。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夜越來越深,但他們卻絲毫沒有感到睏倦。此時,吳佳文的心情異常激動,他知道自已終於找到了一個志同道合的人。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已者容。在這次徹夜長談之後,劉治已成為了吳佳文的忠實擁躉。吳佳文略顯疲憊地對劉治說:\"去休息吧,五更時分你還要去上朝,明日的朝堂之爭,全仰仗你了。\"
劉治疑惑地問:\"諾,可公子當真信得過我?\"
吳佳文微笑著回答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並不是時代選擇了你我,而是我們在這個時代,只能選擇奮力一搏才能夠改變自已與國家的命運。\"
翌日,天剛拂曉,雄雞報曉之時,此時的新鄭已經飄起了點點雪花。韓國的臣子們紛紛邁著小碎步,匆匆趕往王宮。不一會兒工夫,群臣便來到大殿等候韓王。武將們腰佩刀劍等兵器,昂首挺胸地上殿,而文臣們則手持笏板,依據各自官階,整齊地站立於殿下。不過,此刻他們並沒有像往常那樣按照文武官員分別站列兩側,而是不分文武,全部站成一排,以右為上、左為下。
“王上駕到!”隨著一聲響亮的宣告,韓王身著華麗的貂裘,緩緩走上王座。“行禮!”寺人高聲喊道。群臣紛紛行拱手作揖之禮,向韓王表達敬意。韓王微笑著回禮後,禮畢。
韓王坐在王座上,眼神掃過下方站立著的群臣,然後開口道:“今日朝上,本王有一件事情想要和諸位愛卿們共同商議一下。相信在座的各位愛卿中,有些人可能已經得知了一個訊息——昨日,陽翟侯護送公子文已經抵達了新鄭。”他的聲音平靜而沉穩,彷彿在陳述一個事實,但又帶著一種不可忽視的威嚴。
韓王微微抬起頭,繼續說道:“想必此時此刻,陽翟侯已經在殿外等候了。那麼,去傳召陽翟侯進殿吧。”他的目光落在一旁的寺人身上,等待著對方的回應。
隨著韓王的話音落下,站在一旁的寺人立刻高聲喊道:“宣陽翟侯上殿!”這一聲呼喊回蕩在整個朝堂之上,使得在場的每個人都不禁精神一振。
不多時,只見一名白髮蒼蒼、衣著華貴的老者從殿外緩緩走進來。他的步伐穩健有力,手中還抱著一柄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柄劍正是先王御賜給陽翟侯的“韓王劍”。而在陽翟侯身後,則緊跟著一名身著白衣的少年。
韓王劍乃王者之兵,劍身修長而筆直,宛如一條靈動的銀龍。其材質精良,由最堅韌的鋼鐵鑄就,歷經千錘百煉,劍刃鋒利無比,吹毛斷髮。劍脊厚實,凸顯出一種雄渾的力量感。劍身上隱隱浮現著神秘而複雜的紋理,彷彿是古老的符咒,訴說著此劍所經歷的戰火與榮耀。劍柄以珍貴的材料精心包裹,鑲嵌著璀璨的寶石,既增添了華麗之感,又提供了舒適穩固的握持。護手處雕刻著精緻的圖案,形如咆哮的猛獸,威嚴而霸氣。
蘇秦曾在遊說韓國時勸說韓宣王,韓國擁有鞏、成皋的堅固防線,有宜陽、商阪的要塞,還有強弓勁弩等優勢,所以他不願韓國向西拱手稱臣侍奉秦國,認為這無異於“牛後”,並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韓宣王聽後,勃然變色,攘臂瞋目,按劍仰天太息道:“寡人雖不肖,必不能事秦!”後人有詩云:“悽斷韓王劍,生死濯公羅。羅悲翟公意,劍負韓王氣。”所以說韓王劍不僅僅是王權的象徵,更是一種精神圖騰。
韓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太子嬰去世,韓咎與公子蟣蝨爭奪太子之位。當時公子蟣蝨在楚國作人質,於是韓襄王將韓王劍賜予陽翟侯,不過蘇代設計讓公子蟣蝨無法回到韓國,韓襄王無奈,將韓咎立為太子,韓王上位後,出於對陽翟侯的敬重,也未將韓王劍收回。
“老臣,拜過大王。”陽翟侯對著韓王行禮道。
“賜座吧。公伯無需多禮,今日朝會,主要商討昨日之事,昨日公伯護送公子文一行抵達國都,可公子文此行是出使秦國,為何半途折返,又為何讓公伯千里迢迢從陽翟護送到國都?”韓王假裝不解的問道。
韓王聲音落下後,朝堂之上議論紛紛,其中有不少人附和道:“是啊!陽翟侯大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啊?”
“莫非是秦國那邊出了什麼變故不成?”
面對眾人的疑問,陽翟侯並未說話,只是對著韓王拱手一拜,然後便在大殿之中尋了個座位坐下,坐下之後便將手中的韓王劍交與身後的白衣少年。見到這一幕,韓王眉頭微皺,但也沒有說什麼。陽翟侯則是看向站在身後的劉治,笑著開口道:“既然大家都有疑問,那便由你來告訴諸位吧!”
聽到陽翟侯的話,劉治便對韓王行了一個大禮,而後朗聲道:“大王,此事說來話長,請容我慢慢道來。”說完,劉治便將事情的經過詳細地說了出來。
原來,這次秦國之所以要韓國派公子文質秦,乃是因為秦王想要藉此機會探聽一下韓國如今的虛實,順便再借公子文向韓國施壓,逼迫韓國割讓城池土地。
然而就在此時,已經進入秦國境內的公子文一行卻突然發生狀況,公子文腦疾加重,中大夫、偏將軍無計可施,只得返回韓國,又怕韓王怪罪,只能請求陽翟侯的幫助,事態嚴重,得知訊息後的陽翟侯便立刻率公子文一行回都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