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章 清明祭祖

漢歷1990年4月5日,清明節。劉漢華雖是領導幹部,但一有時間,還是會回老家祭祖的。

傳統的掃墓祭祖,其意義深遠且廣泛,不僅是緬懷先人、感恩祖先、回顧歷史、銘記傳統、珍惜生命、傳承文化等,更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

清明節是紀念祖先的重要時刻,大家透過掃墓祭祖,向逝去的親人傳遞深深的思念和敬意,這不僅是孝道的彰顯,更是親情的永恆紐帶。

掃墓活動如同與已故的長輩進行心靈的對話,感恩他們的無私付出,回憶往昔的美好時光,同時也審視自已當下的生活,進行反思和規劃,或許還能為自已的事業、財運和婚戀帶來好運。

清明節讓人們回憶往昔,尊重生命,銘記先人的奮鬥與艱辛,傳承家族的歷史和文化,增強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清明掃墓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透過這個活動,人們傳承孝道和家族精神,堅守自已的本分,增進民族情感。

清明節的祭奠儀式是個人與歷史聯絡的精神橋樑,緬懷先人,祭祀祖先,是人們對生命的敬仰,也是對過去歷史的敬畏。

清明節掃墓祭祖不僅是對先人的懷念和敬意,更是對家族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讓家族的精神在後代中得以永恆流傳。

劉漢華這次清明節回家,是和族兄劉漢高一起回的。祭祖後,劉漢高還建議修族,併為之寫了序言,請劉漢華修正修正。其序如下:

不知來時路,不可致遠途!

今年清明節,吾與三哥漢富、堂兄漢春,隨長太忠順叔祭掃祖墳,祭拜完國煌太公及陳氏祖婆後,多方尋找,才在當地村民黃昭屋後,祭拜到太公的爺爺文洪公之墓,但墓碑兩塊,皆以斷裂,隱約右碑有\"已故文洪老大人之墳\"字樣,左碑依稀有母…家昆\"字樣,不得其解,問及家瑺公後嗣忠移老叔,才知為文洪公夫婦及其子家昆公撿筋合葬之墓。此行觸動很深,竊以為有必要修編家譜!

家族為何要有家譜?是因為家譜可以明世系、教親睦、分旁嫡。家有譜猶如國有史,雖有簡繁之分、大小之別,其意義完全相同。

國無史則世代茫然,族無譜則宗支愚昧,故國不可無史,家不可無譜。家譜它能把已素不相識的族人聯結在一起,能告訴我們生命的由來以及血濃於水的親情,既能探索到生命的源頭,更能與先祖進行深刻地文化交流。

之後,吾利用工作之餘,找到本支族譜,可惜保管不善、毀損嚴重,再次堅定修家譜之信心,待家譜修完後還他。

劉姓是一個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距今已有5000年,其中因祁姓劉氏建立的漢朝影響最大,因而形成多源一體、祁劉獨秀的局面,唯有我們祖輩在秦末以建大漢帝國後,而形成了最強大的民族------漢族!

先祖自宋之汴京,至廬陵郡吉安縣任縣丞落戶,後開三公世孫九郎公並七郎公、八郎公,因戰亂再次南遷萬安、虔州、上游水南,最後在崇仁縣華山定居,其子祿郎公生長子茂興成獨石房祖,次子茂盛公成華山房祖。

華山房祖後輩廣泗公因兄弟間義氣之爭,一氣之下又東遷長泰即今之長太,分房謀生,並另起字輩排行。今日華山、獨石輩份最大的學字輩,也就是長太吾之漢字輩,現今長太最大輩份為吾之族爺尚輝,比華山、獨石學字輩高兩輩。

國煌公長子即吾尚焱爺爺,因漢歷1956年國家興建陽明湖電廠大量移民,逐響應國家號召,背井離鄉帶領一家徒步遷居,次子尚清叔爺參加紅色暴動官至開國少將,三子尚炎叔爺一家由長太上游江園潭處搬山腳下居住。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漢歷2017年8月3日,在長太族叔忠源叔帶頭捐款5萬元的倡導下,被\"破四舊\"時代破損後只餘兩石獅(其中一隻還右前腿斷掉)的華山劉氏祠堂,重新建成。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自開三公南遷以來,吾祖家道昌盛,族業興旺,子孫已繁衍同輩重名者更不乏其人,如有與同名兄弟2人。族譜上也僅僅僅修訂到尚焱爺爺出生,兩位叔爺至逝也譜上無名,百多年來再未修過族譜。如此,更由於無譜有不少族績及個人事蹟亦不能被記載流傳,以激勵後人,實乃令人惋惜。

時值民族復興新時代,為補先人之憾,吾與忠順叔多次商議修編家譜之事,終起編譜之心。為不影響親友工作生活,吾在工作之餘,獨自收集查閱整理了相關劉姓的史料,並請忠順叔陪同到實地尋找拍照,收集大量有關資訊和資料,考問各支世次名號、所嫁娶地址姓氏、所生子女等。限於個人精力,家族世系自國煌公修起,出生年月也未詳細記錄,有不對之處,敬請包涵!

在參照古譜,同時結合新時代特點和要求,依次編排。鑑於先祖多次搬遷,每個山頭世系林立、輩份不清,吾就從源明公作第1世算起,其實嶺南省興寧的開七公後輩,也是按前首相劉墉所修家譜,這樣算起到171世。平時吾下企業與思順電站劉會計聊天時,就得知他是那一支的170世。另外,對已知的房產、墳地拍照,著其坐落,標其方位,盡寫詳明,對有作為的人根據傳說或現有資料進行詳細記述,做到男女平等一起編入家譜,對子孫負責,儘量不留下遺憾。

本著上報答得祖先,下對對起子孫的宗旨,歷經月餘的不懈努力,今終於完成編纂成冊,實乃不易!

藉此,勉告後輩有志之士,尤其是本族文化水平較高者,或者事業有成者,或有經濟能力的後人繼承祖先遺志,讓家族發揚光大來承其修譜之責,併為有成就之人寫傳,以鼓勵後人奮發向上,努力進取而光宗燿祖。

對上述序言,劉漢華沒作什麼修改,告知族兄,只要有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