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推移,王健林的才能已在軍營裡逐漸展現。
因為文筆好,部隊為了不埋沒人才,向上一級申請彙報後,將其調到學院的宣傳處當幹事。
期間,王健林最主要的一項工作是負責和外面的高校聯絡,幫助陸軍學院裡的軍士們進行學業深造。
1983年前後,國家為了提高部隊軍士的文化素質,地方部隊與當地的最高學府合作,搞起了黨政幹部專修訓練班,遼寧軍區也順勢成立了遼寧大學黨政幹部專修班。
當時全軍區上下都對這件事極為重視,由軍區部長親自帶隊領導專修班的各項程序,另外首長和司令級軍官也參與其中。
當年在大連陸軍學院,王健林一手抓起了黨政幹部專修班的工作,他的任務包括:動員學院的軍士們報考專修班、與遼寧大學保持聯絡、接送學校的教授來軍營裡給軍士們上課。
如果說,大連陸軍學院的黨政專修班是個大班級,王健林顯然就是班長。
透過不斷地學習,王健林不僅在短時間內從一個戰友們眼中的“娃娃兵”蛻變成了一名合格的軍人,同時也成為一名受到上級讚賞的軍官。
此後,隨著能力的不斷提升,他從一名參謀、幹事被擢升為一名正處級的團職幹部。
1982年,王健林28歲,他的人生逐步邁向雲端,未來有著更為強勁的發展潛力。
他對此不沾沾自喜,從未停止追逐夢想的腳步。
此時,由於部隊工作的需要,在上級的安排下,他又被任命為部隊的某處處長。
在不少人看來,當領導只要懂得如何管理人就可以,王健林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上級的此次任命,無異於又一次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因為這一工作與自己之前所從事的工作相比是全新的領域,這無疑又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王健林喜歡冒險,熱衷於接受挑戰,畢竟每一次工作變動,於他而言都是一次挑戰。
在他看來,只要是工作需要,無論上級安排他做什麼,他都會想方設法把這任務圓滿完成。
索性,他一頭扎進工作中,一干就是兩年。
在這兩年中,王健林一邊摸索著工作,一邊認真學習相關的知識,逐漸對行政管理和財務管理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這為他日後執掌上萬人的萬達集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在當時,王健林這種“頻繁”的工作變動,也使他的知識面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拓展,綜合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1983年,遼寧大學黨政專修班裡出現了王健林的身影,3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拿到了經濟管理專業的學位。
那時的專修班與今天的大學一樣,也分有各個專業,大部分戰士都選擇與軍事化管理沾邊的專業,為的是以後學以致用。
而如經濟、工商和文學之類的課程,在當初是地地道道的冷門,幾乎沒什麼人報名。
1986年,王健林成為陸軍學院管理處副處長,屬副團職幹部。
年紀輕輕就走上這個職位,實在罕見。
他在管理處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整個學院的後勤保障,同時,與政府以及個人打交道也在其職責之內。
張寶純是王健林在管理處時的領導,他曾回憶,王健林離開部隊去政府部門工作,以及後來“下海”經商,其實種種舉動早在學院管理處工作時就已顯露苗頭,只是他當時並沒有在意。
在學院宣傳部管理黨政幹部專修班,是王健林邁出兵營的第一步,而管理處的工作,讓他接觸了更多外面的世界。
那時,他的社交能力不斷提高,認識的人也更高階,處理的事情也更復雜。
那時的王健林雖然手中“有權”,卻一點架子沒有,從不得罪人,留給他人的都是好印象,每每有外界人士想與學院聯絡,他都會盡力安排。
或許,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內心萌生了離開的念頭。
隨著能力的逐漸提高,王健林心中的“將軍夢”也變得越來越清晰。
而當他開始“謀劃”如何才能為實現“將軍夢”到更廣闊的空間學習、發展時,一件考驗他的事情悄然來臨。
此事來得太過突然,王健林根本沒有做任何思想準備。
1985年中央軍委做出的一項世人矚目的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員100萬,使王健林的人生髮生了重大的改變,在如此聲勢浩大的百萬大裁軍中,王健林作為一名軍人,又會有怎樣的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