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野營拉練之後,王健林在部隊裡成了盡人皆知的“娃娃兵”。
就像在林海雪原上拉練時一樣,他在部隊裡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令那些比他年長數歲的戰友十分敬佩。
在王健林當兵的那個年代,國家還處在計劃經濟時期,作為普通的老百姓,能夠到部隊當兵“吃飽飯”就已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了,還能苛求什麼呢?雖然相對於地方老百姓,部隊的日子好過一些,但部隊在業餘生活方面卻十分貧乏。
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唱唱軍歌,便是唯一且最有規模的娛樂活動了,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其他可以消遣的方式。
不過,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單調的部隊生活中,王健林和戰友們才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技能,沒有把時間荒廢在玩樂上。
此時的王健林,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規劃:學習。
對今天的人來說,學習的輔助工具數不勝數,但王健林當時所謂的學習,也就是簡單的透過學習。
後來,王健林和幾位戰友一同報讀了遼寧大學的函授班,雖然遼寧大學離他們並不遠,但軍人的身份卻讓他們無法去大學裡就讀,甚至連去聽一堂課的機會都沒有。
那會兒,除去白天的訓練等必須要做的分內事,王健林和戰友們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
他們抓緊每一分每一秒,貪婪地吮吸著養分。
在並不優越,甚至說相對艱苦的環境下,王健林一顆心撲在了學習上,這讓他不曾感受到部隊裡那種單調的生活所帶來的寂寞和孤單,反而覺得自己生活得十分充實。
其實,不僅僅是王健林,很多戰士和他的心情一樣。
從本質上來講,王健林和他的戰友們都處於青春年少的階段,都是生龍活虎的熱血青年,而他們之所以選擇來到部隊,是因滿懷青春的激情,想要在部隊裡做出一番事業,也正因此,他們學習勁頭十足。
對知識的渴望是他們的共性,而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他們自發性地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每每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大家便聚在一起商議。
三人行必有我師,王健林和戰友雖參加的是遼寧大學的函授班,靠的都是自學,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習進度較慢,但卻因為身在部隊而有了一個與課堂一樣相對純淨的學習空間。
在這種互補的學習環境下,王健林很快有了提升,與戰友的情誼也在這循序漸進的自我提升中愈發深厚。
即使他後來退伍轉業,成為萬達集團的董事長,他與當年那些共同學習的老戰友之間依然保持著純真的友誼。
1974年,王健林完成了遼寧大學的所有自修課程,拿到了畢業證,這一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這些成績的獲得,當然令王健林十分欣慰和興奮,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自我滿足,他知道,這些成績的獲取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即他實現了某一階段的自我夢想和自身價值,證明了付出得到了回報。
此時的王健林,早已不再是當年的“娃娃兵”,他19歲了,只是,熟悉他的戰友們每每談起他剛剛入伍時的情景,依然把“娃娃兵”掛在嘴邊——這是一種懷舊又親切的稱謂。
軍旅生涯中的自學,無形之中讓王健林養成了學習的習慣,這讓他此生受用。
無論何時,在他內心深處似乎總有一個聲音在不時地召喚著他、激勵著他,讓他時時能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從而不斷進取。
青春,對於那個年代的王健林來說,就像是一本剛剛開啟的筆記本,只有不停地記下自己的每一行腳印,才能留下美麗的詩行。
王健林從拿到遼寧大學函授班畢業證那天起,並未因自身努力見到成效而沾沾自喜,反而對夢想的追求更為緊迫,這也從側面證明,在經過了4年的軍旅生涯磨鍊後,他已從一個“娃娃兵”徹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人。
儘管在當時,王健林想當將軍的夢想還未真實準確地顯現在他的腦海裡,但他已經意識到,自己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剛剛初中畢業就來到部隊的少年了,加之4年的部隊生活讓他明白了軍人的真正含義,所以當時的王健林與所有戰士一樣,心中那個不滅的軍人夢始終縈繞在腦海。
他知道,與剛到部隊時的自己相比,眼下雖掌握了很多知識,但若想要成為一名將軍,實在相差太多。
不過,他的堅持和努力,得到了另一種回報。
苦學3年,王健林養成了勤勞好學的性格,他在各項工作中總能將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上級領導對其交口稱讚,在一次機緣中,他作為軍區優秀官兵代表,被選送到了陸軍學校去學習。
這次學習,無異於為王健林的夢想插上了一對翅膀,讓他第一次真正接受了系統的軍事理論學習,他頓感自己離將軍夢又近了一步。
不過,這次學習雖收穫甚多,後來他還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拿到了全日制大學專科文憑,但回到部隊後他仍不斷反省自己,以一個軍人的標準衡量自身,結果發現,除了這幾年對部隊生活更為熟悉之外,自己似乎對軍事化的瞭解少得可憐,尤其在部隊任參謀時,這種來自專業化知識的壓迫幾乎讓他無法喘息,為此,他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日常工作中,以期透過實踐,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軍事知識。
在不懈的努力下,王健林的工作不斷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
隨後,由於工作需要,他被調任負責宣傳的幹事。
王健林對這份工作很陌生,他初中一畢業就來到部隊,並沒有在地方做過任何相關工作,但即便毫無經驗,他也未曾打過退堂鼓,反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工作當中。
在工作中,遇到不懂、不會的地方,他便向其他戰友請教,沒過多久,他便適應了宣傳工作。
王健林對待任何事都有著鍥而不捨的精神,他也因此再度走到了整個軍區眾多宣傳幹事的前列,多次得到軍區的通令嘉獎,而且每年都會從軍區政治處拿回幾張獎狀,甚至還因在宣傳工作上的突出表現立了功。
如果說,一個人取得一次成功是偶然的話,那麼他不斷獲取成功,便必有因由。
王健林就是如此。
在部隊,他並沒有特殊的關係,完全憑藉著自身那股敢作敢當的闖勁,再加上虛心好學的個性,使得他無論是以“娃娃兵”的身份去參加野營拉練,還是後來被送去軍校深造,抑或是提幹後被委以不同性質的工作,他都能向世人亮出幾近完美的自我。
毋庸置疑,這是一種非凡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絕非唾手可得,在王健林看來,非透過不斷地學習才行。
直到後來他建立了萬達帝國時依然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去學習,便註定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