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9月底的萬達年會上,王健林就表示,萬達廣場的客流量平均增幅掉到了個位數;萬達廣場銷售的產品單價也在下降,表明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出現了下滑。
同時,萬達的迅猛發展,也使得很多品牌商家感受到壓力,有些似乎跟不上萬達廣場的腳步。
與其付出更多的成本去開設新的店面,有些商家更願意提高原有店面的盈利能力。
電商,給高速擴張的萬達,提供了一個整合內部資源、服務、推廣、資料的絕佳平臺。
但是,萬達的電商之路,走得並不順利。
2014年3月,原萬達電商ceo龔義濤離職,coo馬海平也於7月初辭職創業。
龔義濤曾在離職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萬達,通常先是用ppt的模式向領導請示彙報,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領導批准才能做。
我們網際網路企業出身的人沒有這個習慣……公司的管理上,網際網路企業是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極少有類似行政命令的情況.”
萬匯網的頁面上,只包含萬達廣場的品牌及商業活動的介紹,雖然涵蓋的專案眾多、內容豐富,但仍然不能提供線上購買功能,僅能夠下載餐飲、服裝、休閒娛樂等優惠券,不支援線上下單——其線上線下的聯動性顯然沒有真正體現。
長久以來,萬達電商的模式依然止步在“薄利多銷”的營銷層面,本質上還是以低價來吸引消費者。
同時,萬達的各個業務之間,體系相互獨立;萬達廣場之間也是各自為政,在資源、服務、資料互通方面都存在難度。
萬達電商作為萬達內部的一個全新平臺,如何整合巨大的資源,無疑是一個問題。
在此之前,也沒有任何能讓萬達這樣的商業巨頭借鑑的成熟模式,萬達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在已有的電子商務巨頭各自佔山為王的今天,萬達進入電商領域實在太晚,品牌的建立可謂困難重重。
萬匯網上線接近兩年,至今默默無聞。
而萬達雖然有豐富的線下資源,但在網際網路和移動互聯、線上支付領域,經驗幾乎為零,這也是制約萬達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
公開資料顯示,全國零售企業百強中,有接近60家開展了電商業務,可運營情況均不理想。
王健林並不希望萬達電商永遠如此。
2014年7月17日,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半年工作會議上作報告,決定重振旗鼓,投入巨資升級萬達電商戰略,給原本就烽煙四起的電商戰場拋下了一枚重磅炸彈。
在這份手寫的工作報告中,“電商”一詞被提及多達28次。
王健林稱:將聯合中國最大的幾家電商成立萬達電商,首期投資50億元,爭取在3年的時間內,尋求一條適合萬達的電商之路。
王健林並不急於在這段時間內獲得收益,而是更看重萬達電商的發展前景,他希望大家一提起萬達電商,就立刻聯想到真正的o2o。
豪擲50億,無疑凸顯了萬達電商在前兩年出師不利之後的痛定思痛。
王健林在半年工作會議上提出“全力發展電商”,“所有網上資源全部給電商公司。
這不是要求,而是紀律.”
“要儘快把萬達電商推向市場,要讓大家看到萬達電商的企業形象.”
“找到盈利模式.”
“放手讓電商發展.”
如同立下軍令狀一般,王健林這一回對電商勢在必得。
按照他的預計,2020年,萬達要形成不動產、文化旅遊、金融、零售、電商五大業務板塊。
而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用王健林的話說,不動產在2014年就可以做到“世界最大,客氣點說是最大之一”。
王健林認為,萬達的文化旅遊不久之後便會產生全球性的影響力,金融產業的迅速發展自然不在話下,而萬達零售也會在併購的道路上獲得長遠的發展。
在前四個板塊基本靠譜的情況下,電商成了發展的重中之重。
前景遠大,但王健林堅持不懈追求的依然是做出萬達的o2o。
然而,過去的o2o也的確鮮有成功案例。
畢竟,o2o不只是物理層面上打通線上線下,更是從深層次去實現線上線下的渠道、資料和服務的締結,即沒有所謂的線上線下之分,所有的顧客都是屬於公司的。
不過,萬達依舊面臨著各自為政的局面,已有的支柱產業已成氣候,如何讓一個嶄新的部門統率全域性,利益的分配又將如何達到平衡呢?也有媒體稱,王健林做電商,其實有著更長遠的打算,萬達電商的背後隱藏著更大的利益版圖:它正在嘗試建立一套全新的積分系統來替代以往單一的貨幣交易,形成全新的“萬達消費體系”。
因為萬達的pos(pointofsale銷售終端)系統是自建的,如果線上線下可以打通,並且讓消費者和商家習慣了透過萬達的積分體系進行消費,那麼萬達就可以將積分發展為消費貨幣,建立起和人民幣的通兌規則。
而王健林本人也曾提到,萬達各系統都不得私發銀行卡,待時機成熟,萬達將要投資一家銀行。
王健林給萬達電商三年時間,這三年裡,萬達電商必須找到盈利模式,即使沒有找到盈利模式,也必須要找到盈利方向。
王健林並沒有打算單打獨鬥,他聲稱,接下來將聯合中國最大的幾家電商,那究竟將與誰強強聯手呢?在萬達開始電子商務衝刺之際,已經在電子商務世界確立領導地位的馬雲也沒有閒著。
阿里巴巴早已聯手銀泰百貨,試圖打造一個o2o領域的開放平臺,全面打通會員體系、支付體系,實現商品的對接。
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及相關金融機構共同投資創立了“菜鳥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菜鳥網路以打造中國智慧物流骨幹網為名,在全國多個城市低價圈地,試圖打造一個社會化和開放化的物流體系,旨在解決電子商務的物流瓶頸,帶動整個零售業態的進一步網路化。
對這些巨頭來說,追趕商業形態的變化,確立領先者地位,幾乎是必然的。
馬雲動作迅速,王健林也迎頭趕上。
2014年8月29日,萬達宣佈將與百度、騰訊共組電商公司,三家公司對“萬達電商”的首期總投資高達50億元。
其中70%的股權握在萬達手中,百度、騰訊各佔15%。
由此可見,阿里巴巴和萬達這類幾乎從完全相反方向出發的公司,或許將在商業叢林的某個地方狹路相逢,展開一場激烈的競爭。
人們不會懷疑王健林迎戰電商衝擊的意志,而王健林不停唸叨的o2o模式,能否穿越大浪潮衝擊下的商業迷局,尚且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