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考失利後,周軼煜整個人彷彿變了一個樣,原本活潑開朗的她變得沉默寡言,不再像以前那樣愛說話了。內心也變得敏感和自卑起來,似乎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戒心。
和別人交流的口頭禪變成了“我是一個失敗者”
在網路世界裡,周軼煜結識了一些新朋友,但每當有人問起周軼煜在哪所學校讀書時,總是避而不談,不願透露自已的真實情況。這種逃避讓她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知道如何改變現狀。
網路上關於單招的各種言論層出不窮,有的人認為單招題目簡單,甚至稱其為人機題;還有人覺得只要隨便寫寫就能考上大學;更有甚者嘲笑那些選擇單招的人都是傻瓜。然而,看到這些評論卻深深地刺痛了周軼煜的心,深知自已的處境艱難,但又不甘心就此放棄。
在這個關鍵時刻,周軼煜下定決心要努力拼搏一次,擺脫當前的困境,跳出這個壓抑的環境。因為她知道現在,單招是現在唯一可跳出現在的處境,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命運,即使大家不是很看好它,為了能夠實現自已兒時的夢想。雖然前方道路崎嶇不平,但周軼煜相信只要堅持下去,總會迎來光明的未來。
周軼煜永遠也忘不了那個新年,過年走街訪友,當親戚們聽到爸爸那句“沒考上高中”時,感覺自已的心被深深刺痛了。那幾個字彷彿一把利劍,無情地刺破了她的自尊和驕傲。
聽到這句話的親戚們,目光立刻變得鄙夷起來,他們開始上下打量著周軼煜,彷彿要從她身上找出更多的缺點來。那種目光讓周軼煜感到無比的尷尬和難受,覺得自已好像被貼上了“沒上過高中”的標籤,從此成為了恥辱。
“喲,沒考上高中,你上出來學幹什呢呀?”親戚的話如同一把鹽撒在了周軼煜的傷口上,讓她痛不欲生。
“這可好,三年畢業就能幹活,掙錢早呀!”另一個親戚連連點頭,隨聲附和道。他們的話語如同刀子一般鋒利,狠狠地刺進了周軼煜的心裡。
“還能繼續向上考……”周軼煜的聲音微微顫抖,帶著一絲不甘和希望。然而,親戚們似乎聽到了他的話,但卻選擇了無視。在這個現實的社會里,人們往往只看重學歷和成績,認為只有考取高中,透過高考才能有出路。而對於那些沒有考上高中的人來說,就意味著前途渺茫,未來一片黑暗。
周軼煜心中充滿了無奈和委屈,他知道自已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去爭取更好的未來,但此刻無法改變別人對他的看法。只能默默地承受著這份壓力和痛苦,努力讓自已變得更強大,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已的價值。
但最讓周軼煜感到扎心的是,上次遠方的舅舅、舅媽打來新年賀電,在和爸爸噓寒問暖嘮家常的時候。
舅舅偶然提起周軼煜現在在哪裡上學,只聽見父親用平淡的語氣回答:“她,沒考上高中。”
簡簡單單的五個字,卻像一把鋒利的劍,深深地刺進了周軼煜的心裡,讓她瞬間覺得無地自容,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在這個擁有龐大人口基數的國家,學歷貶值的速度超乎想象,“職高生”這樣小眾的群體,幾乎在網路世界中難以見到他們的身影。隨著學歷的迅速貶值,連大學生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舉步維艱,更何況是沒有考上高中的中職生呢?周軼煜不禁陷入了沉思,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和擔憂。
在網路你可以看到隨意抨擊中職生的帖子。
“沒考上高中,考試的時候睡著了嗎?”這句話充滿了嘲諷和輕蔑,彷彿將考不上高中歸結為學生個人的懶惰或不努力,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和簡單化,不能全面地理解每個人的情況和背景。
“天吶高中都沒有考上,很難想象。”這反映出一種對未能進入高中的驚訝和質疑,暗示著對這些學生能力的懷疑和貶低。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每個人的學習路徑和發展都是多樣的,不能僅僅以是否考上高中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和潛力。
“三年的甜你是一點也沒提呀!”這句話則指出了人們往往只關注負面評價,而忽視了那些在職高生活中的積極經歷和收穫。事實上,職高教育也有其獨特之處,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樣的言論無疑給了職高生們更大的壓力,同時也加深了社會對於這個群體的偏見和誤解。我們需要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已的選擇和發展道路,無論是讀高中還是職高,都應該被尊重和平等對待。我們要鼓勵和支援每一個人追求自已的夢想,並給予他們充分的機會去實現自已的人生價值。
是的,網友們說得沒錯,在周軼煜的學校裡,未來似乎已經被設定好了,一眼就能看到盡頭。
這裡提供了一種名為\"3+2\"的教育模式,可以讓學生直接升入專科院校,兩年制專科,但這樣的學歷真的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嗎?
經過三年的中專生活,學生們將專注於學習專業課程。然而只在乎就業目標,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他們在單招考試中失利,無法進入理想的大學,只能面臨落榜的現實。這讓人不禁思考,這種中職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適合每個學生呢?它能否真正幫助學生實現自已的夢想和目標呢?
這所職業院校的老師們幾乎都是研究生學歷,他們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信念走進了校園。起初,他們秉持著對教學工作的忠誠,全心全意為學生們傳授知識、解答疑惑,希望能幫助這些失利的學子們重新實現自已的夢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漸漸發現,中職學生中的大多數並沒有像他們想象中那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許多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甚至有些同學還經常逃課。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們的熱情被一點點消磨殆盡,他們開始感到失望和無奈。
在這種大環境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每個人的身份似乎都不再重要,得過且過的心態成為了主流。這種消極的情緒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影響著每一個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漸漸地,一些原本充滿激情的老師們也開始變得懶散,不再認真備課,對學生的管理也越來越鬆懈。
這種環境對每一位人都帶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