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的蟬鳴響徹大地,預示著新暑期的到來,聽到班裡同學們大侃特侃的暑期計劃,要麼去風景區旅遊,要麼去海邊窮遊度假,更有甚者有幾個女生要徒步去西藏看布達拉宮,對於後者我打心裡佩服他們的勇氣!
而我確有自已的打算,因為現在學的專業是中國古代史,暑期結束後要轉到考古學專業,所以在這個暑假,就報了考古教授的團,去邙山參觀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陵。為了這次參觀我可是做了一番功課。
邙山,自古都是一塊風水寶地,素有“活在蘇杭,葬在邙山”的美譽。據不完全統計,邙山陵墓群有10萬多座古墓,不乏歷史名人。比如狄仁傑、呂不韋、司馬懿、劉禪、李煜、范仲淹等等,不過劉秀陵墓影響力最大。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陵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的黃河南岸,史稱原陵,民間俗稱“劉秀墳”。千百年來,劉秀陵墓一直沒有被盜,可見其陵墓保護工作還是非常到位的,防盜墓技術非常成熟,這就為考古工作帶來了客觀難度。
............
在一個清晨,一群考古系學生當然也包括我,興奮地聚集在校園門口。我們身著輕便的服裝,揹著揹包,充滿期待地等待著教授的到來。教授準時出現,他精神矍鑠,面帶微笑,手裡拿著一張地圖。
學生們迅速上了一輛大巴車,座位上充滿了歡聲笑語和對即將到來的探險的期待。車輛駛出校園,穿過城市的街道,逐漸駛向邙山。
窗外的景色漸漸變得陌生而壯觀,山脈起伏,綠樹成蔭。學生們透過車窗,凝視著遠方的山巒,心中充滿了對古代文明的好奇。
當車輛抵達邙山腳下時,大家迫不及待地下了車。仰望著高聳入雲的山峰,感受著大自然的雄偉與神秘。教授帶領著學生們沿著蜿蜒的小徑前進,他們的腳步聲在寂靜的山間迴盪。
陽光灑在學生們年輕的臉上,他們專注地聆聽著教授的講解,同時記錄著所見所聞。山路崎嶇,但他們的熱情絲毫不減,一步步向著考古的目標邁進。
“光武,馬上到自已家了,打算怎麼招待大家啊?”......對對對,你們沒有看錯,本人也叫劉秀,在車上時大家覺得來到原陵不能叫我的名字,所以就給我起了個代號--光武。
“有好酒好菜,還有貌美的侍女招待你,怎麼樣,夠意思吧?”我調侃道。
伴隨著“不用不用,誰敢享用呢。”引來同學們的哈哈大笑,沖淡了旅途的疲倦,我們繼續沿著崎嶇的山路向目的地前進。
不知不覺,墓冢出現在我們眼前,但見墓冢四周,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它們像是忠誠的衛士,靜靜地守護著這座古老的陵墓。陵墓前方,有一條寬闊的神道,神道兩旁排列著整齊的石獸和石人,這些石雕精雕細琢,栩栩如生,展現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放眼望去,遠處的山巒起伏,宛如蜿蜒的巨龍。山間雲霧繚繞,給人一種神秘而莊嚴的感覺。在山腳下,有一片清澈的湖泊,湖水波光粼粼,倒映著周圍的山巒和樹木,宛如一面巨大的鏡子。湖邊垂柳依依,微風吹來,柳枝輕輕搖曳,彷彿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墓周圍的風景,既有大自然的壯麗,又有歷史文化的底蘊。在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歲月的沉澱,也可以領略到古代文明的魅力。
這時教授說,“來看看這墓碑,據說當地老百姓經常到這裡扶碑擇問吉凶。具體做法是人離碑十步,雙手平伸,閉目走向石碑,如果能摸到碑文“中興世祖”四字者即為吉兆。”“有沒有想試試的?”
不知什麼原因,我感覺墓碑上有很吸引我的東西,讓我靜靜地走近墓碑,想要看清上面吸引我的東西。突然,一陣狂風吹來,我腳下一滑,身體失去了平衡。我驚恐地試圖抓住什麼,但一切都來得太快,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已跌落山腳下的湖中。
湖水冰冷刺骨,瞬間淹沒了我。我拼命掙扎,但水的力量太大,將我無情地拖向深處。恐懼和絕望籠罩著我,我的心跳急速加快,呼吸變得困難。我彷彿置身於一個黑暗的深淵。湖水淹沒了我的口鼻,我感到窒息的痛苦。周圍的一切變得模糊,我的意識也漸漸變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