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玄正、杜玉成與諸良承在書房商量已定,並叫徐安請太后來此議事,不一會太后併到了書房,石玄正請太后坐了上位,但三人並沒有行君臣之禮,而是行躬身之禮,也沒有稱呼太后,因為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還是要保密為好。
太后見到杜玉成一陣傷心落淚,她知道杜玉成是位忠臣,可是朝中當時的那些人為了控制他,就把杜玉成的家人都叫到了新京城,然後慘遭殺害,所以她也是心裡過意不去,十分難受。
但事情已經發生,又無法挽回,除了傷心致歉也無別的辦法來彌補。
石玄正介紹了諸良承,大家相互也算認識了,石玄正讓諸良承來說明情況,他作為平西將軍也不方便闡述。
等諸良承把扶持幼帝然後天下大定後再禪位說了一遍後,大後哭得更傷心了。
三人無奈,只得一旁靜靜的等著太后什麼時候哭完。
太后傷心哭了一陣,抹抹眼淚說道:“既然你們都已經有了決定,我只有一個要求。”
“你說什麼要求?”諸良承急切的問道。
太后說道:“我的要求是攝政王必須是長年的親戚!”
三人一聽要求,這就難辦了,這是為難人啊。
“你,你這個要求不是為難人嗎?”諸良承十分無奈的說道。
“如果攝政王不是年我們的親戚,那又有誰能保證長年能平安長大?如果攝政王是親戚,即便以後禪位,新帝也要顧慮一下情面,也要叫禮法,如果是其他人哪還有活命的可能?”太后站起身有些激動的說道。
她考慮的並不是沒有理由,在講究禮法與忠孝的古代,如果為政者六親不認,可想而知後果會多嚴重,特別講究家族利益,如果連親人都下手的人,也不會有人敢靠近他。
石玄正的靈魂深處就不是殘暴之人,所以太后的擔憂他也理解不到,但是在這個古代這樣考慮也有道理。
杜玉成人老成精,石玄正與皇族並無半點親戚關係,要符合太后的要求,眼前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依他的理解,太后應該也是認為只有石玄正才能主持大局,由石玄正來當攝政王他沒有意見。
當然,太后已經向石玄正提議過,只是石玄正並沒有與杜玉成、諸良承兩人提起,所以兩人也不懂太后所指,但杜玉成可不是痴長年歲而已,話裡話外的意思聽得明明白白。
杜玉成看著太后,話語驚人,說道:“你是想下嫁,這也可以。”
石玄正與諸良承一聽,這是什麼鬼話?這也可以?
石玄正當即拒絕說道:“不行,這樣跟越王逼迫太皇太后有什麼區別?這種事我做不出來。”
諸良承見石玄正拒絕,勸說道:“將軍,你先別急著拒絕,這事可能是最好的辦法啦,而且這事跟太皇太后被逼是兩回事,現在幼帝在這裡我們並不是逼迫,所以也不會有人說什麼。”
杜玉成也勸說道:“玄正,我知道你不願這樣,但是你想想,如果這樣可以快點結束戰亂,會救很多人的命啊,難道你願意看著天下百姓繼續受戰亂之苦?”
石玄正聽杜玉成拿天下百姓來壓他,一時也說不話來。
太后若著個臉,石玄正當場拒絕,自已難堪不說,自已的擔心也解決不了,反而感覺沒有了後路,死亡離他們好近。
四人一陣列緘默不語,各有心思,都在等石玄正表態。
“這樣吧,召集一些德高望重的前朝老臣與軍中將領來商討一下,聽一下大家的意見。”石玄正也是被逼無奈,雖然這事自已不情願,但也是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如果在洛城重建大炎朝堂,那麼國學館學正景釗、禮部右侍郎伊南嶽、戶部左侍郎單斌、翰林學士邱均、水軍校尉徐玉強、新京城防校尉屠浩這幾人是不是支援自已,如果連認識的人都不支援自已,那麼其他的前朝舊臣就更不會支援,只靠西軍與西境的文臣是不夠的。
如果大家沒有意見,那麼為了天下,娶了前朝太后亦無不可。叫徐安按名單去通知相關人員到議政殿議事。
眾人到達議政殿後,石玄正說明了當下局勢以及太后的提議,請大家共同商議決策。
一些大臣表示支援,認為這是穩定局勢的有效方法,特別是認識的幾人堅定支援石玄正;然而,也有小部分前朝舊臣持保留態度,擔心此舉會引起非議。
就在大家猶豫之際,國學館學正景釗站出來,表示石玄正是拯救國家的英雄,其品德高尚,與太后聯姻並非不敬,反而有助於國家安定。
經過討論,最終一致贊同了石玄正與太后的聯姻,認為這是當前最為可行的方案。
石玄正見眾人無異議也只好同意,太后懸著的心也終於放了下來。
婚事敲定後,石玄正正式成為攝政王,開始全力整頓朝綱,選拔賢能,推行改革,組建內閣與六部,內部成員四人:首輔杜玉成、次輔景釗、邱均、虞世南;六部尚書:吏部尚書邱均兼任、禮部尚書伊南嶽、戶部尚書單斌、兵部尚書屠浩、刑部尚書徐玉強、工部尚書公孫錯。
其中,公孫錯是石玄正特意安排,因為兵器的研發需要墨家全力支援。
另外組建軍機閣,由攝政王石玄正兼任軍機閣首任大臣、諸良承任大軍師、張大牛任大將軍、石仲寬、石一功、石仲達、李常山、石仲道進入軍機閣,分管水軍、陸軍、騎兵、專職攻城軍,雷欣進入軍機閣但暫時負責西境十八州收復之戰。
在石玄正的改革下,西境逐漸安定,各職能部門開始正常支作,幼帝在洛城重振大炎的訊息傳遍天下,天下震動,數十節度使上表願聽從洛城號令,就連之前親王趙充調派與天道義軍對峙的大軍都歸順洛城。
至此,洛城大炎朝庭所掌撐控的地盤進一步擴大,除天道義軍所佔三府與越王所掌控的東南八府,其餘盡數上奏聽洛城宣調。
大炎的又煥發出僅剩的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