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五章 查詢真兇

“陳員外,陳夫人,你們先別急。令千金的喉嚨吸入了大量的菸灰,就算將來喉嚨痊癒了,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大聲說話了。至於她的眼睛,被那熾熱的火氣灼傷得很嚴重……除非能夠找到鵲神醫,或許只有他那獨步天下的針灸之術,再配上他那妙手回春的醫術,才有可能治好令千金的眼睛。”王太醫一邊搖頭一邊回答道。

“無論如何,我一定會找到鵲神醫的!哪怕是翻山越嶺,我也要把他找來救治我的女兒!”陳孝正和鄭婉瑜對視一眼,暗中立下誓言。

“那就辛苦王太醫也幫我們留意下鵲神醫的訊息了。時間也不早了,你也早點歇息吧,今晚真是麻煩王太醫了!”陳孝正拱手施禮道。

“應該的,陳員外客氣了。”王太醫還禮道。

出了房門,陳若曦看到父母出來,連忙迎上去問道:“爹,娘,你們怎麼這麼久才出來啊?王太醫跟你們說了些什麼?”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擔憂。

鄭婉瑜輕聲說道:“我剛剛去向王太醫討要了一些藥膳方子。我們也該打道回府了。走吧!”她的聲音輕柔婉轉,讓人聽了感到格外舒適。說完,她扶著若曦微微轉身,準備離去。

天漸漸泛起魚肚白,晨曦微露。陳熙庭望著天際,輕聲對若曦說道:“天快亮了,你先去我院子裡歇息一會兒吧,我需要去一趟大理寺處理一些事情。”

若曦的大眼睛裡閃爍著一絲恐懼,她緊緊抓住陳熙庭的衣角,低聲說:“哥哥,我害怕……我睡不著……”

站在一旁的陳孝正和鄭婉瑜,聽到女兒的話,心中一陣酸楚,心疼不已。鄭婉瑜連忙走上前,將若曦緊緊擁入懷中,溫柔地安慰道:“別怕,寶貝,有孃親陪在你身邊呢。”若曦依偎在母親溫暖的懷抱裡,感受著母愛的呵護,心情逐漸平復下來。她輕輕地點點頭,表示願意回去休息。

看到這一幕,陳熙庭心中稍感寬慰。他深知妹妹遭受了巨大的驚嚇,需要時間來恢復。

鄭婉瑜牽著若曦走進院子,而陳熙庭則轉身邁向大理寺的方向。他需要前往大理寺調動人手查火災的真相。

調動人手後再次踏入雅韻軒,目光所及之處,盡是火災後的殘垣斷壁。煙塵瀰漫,昔日的雅緻已不復存在。陳熙庭眉頭緊蹙,腳步緩慢而堅定地穿行在廢墟之間,他仔細檢視每一個角落。

陳熙庭留意著燒焦的木材、破碎的窗戶,不放過任何可能隱藏線索的地方。他彎腰撿起一片殘瓦,凝視著上面的痕跡,試圖從中解讀出縱火犯的蛛絲馬跡。火勢的蔓延路徑、物品的燒燬程度,都成為他關注的焦點。他彷彿能聽到火災發生時的轟響,感受到火焰的肆虐,也心疼妹妹的遭遇。

在一片狼藉中,他發現了一塊未完全燒燬的紙張,上面似乎還殘留著字跡。他小心翼翼地將其拾起,湊近觀察,希望能從中找到關鍵線索。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揭開縱火案真相的關鍵,他深知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額頭滲出汗水,但他的眼神依然專注,不放過任何一絲線索。

另一邊的林逸塵得知此事後,毫不猶豫地戴上了面具,如鬼魅般迅速前往聽風閣。

\"閣主!\" 聽風閣表面上的閣主,代號為 \"風\" 的人,正恭恭敬敬地向林逸塵行禮。

\"說說吧,尚書府為何會突然起火?\" 林逸塵的聲音冰冷而帶著威嚴。

\"是丞相府的第六房小妾春花和左寺郎之女吳亦歡共同縱火所致。那小妾春花懷疑她外甥的死與夫人及您有關,但她一直沒有能力報仇。當她得知吳亦歡自幼就與陳若曦不和時,便與她勾結,收買了一名下人縱火。\" 風詳細地報告著事情的經過。

林逸塵的臉色越發陰沉,眼中閃爍著憤怒的火花。他緊緊握起拳頭,咬牙切齒地說道:\"將證據交給陳熙庭,讓他去抓人。\"

\"遵命!\" 風領命而去,心中明白這次事件的嚴重性。

——

與此同時,若曦正在陳府裡靜靜地休養著身體。雖然她的眼睛已經無法看見周圍的事物了,但她依然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家人對自已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溫暖。尤其是鄭婉瑜,這位善良而又溫柔的母親,一直默默地守護在女兒身旁,寸步不離。

鄭婉瑜坐在若曦的床邊,輕輕地撫摸著她的頭髮,給她講述一個個溫馨動聽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關於勇氣和堅持的傳說,有的則是充滿智慧和啟示的寓言。透過這些故事,若曦的心情逐漸平靜了下來,她開始重新找回內心的寧靜和力量。

“睡吧,嬌嬌,娘就在這裡陪著你。”鄭婉瑜輕聲說道,聲音中透露出無盡的慈愛。

“娘,你上來和我一起睡好不好?”若曦撒嬌般地請求道。

“好啊,娘就摟著孃的嬌嬌一起睡。”鄭婉瑜微笑著答應了女兒的要求,然後爬上床,小心翼翼地將若曦摟入懷中。在母親溫暖的懷抱中,若曦感到無比安心,很快便進入了甜美的夢鄉。在夢中,那裡沒有可怕的火龍,她看到了一個美麗的世界,那裡有絢爛的彩虹、飛舞的蝴蝶和盛開的花朵……

——

陳熙庭勘察完現場後,眉頭緊蹙地站在廢墟前沉思片刻,隨即便轉身召集了府中的所有下人。

他目光銳利地掃過眾人,聲音低沉而嚴肅地說道:“只要有人能夠提供有關大小姐屋內失火的確切線索,本少爺便賞十兩銀子;若是有人能夠找出縱火之人,不僅可以獲得一百兩白銀作為獎賞,同時還將被剔除奴籍。”

陳熙庭的話音剛落,人群中頓時騷動起來,眾人開始交頭接耳地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