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跳過這一章哈!這一章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端午節(別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的節日,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的傳說由來
端午節,為每年仲夏,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據南朝梁人宗懍所撰《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重五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爭論不休。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共有多種說法,我們這裡選取了影響最大的幾種。
——源於紀念屈原
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於是選擇以死明志,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先祖伍舉,以正直進諫楚莊王而得名聲,因此其後代於楚國亦有名聲。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國被迫害,投奔吳國。受吳王闔閭重用,大破楚國,北鎮齊晉,南服越人,官拜相國公。
吳王夫差繼位後,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前484年便贈伍子胥劍,賜自盡。子胥憤恨自刎,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
吳王夫差極怒,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夫差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矇住雙眼後才舉劍自盡。
由於伍子胥屍沉於錢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為早,有些文獻則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130—143),東漢時期會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邯鄲淳所撰《曹娥碑》中即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君”即指“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後來,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殉父之江為曹娥江,並建以寺廟慰其孝心。
另也有傳說認為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而沒有追究其父的溺江時間。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據現代學者考證,端午節的起源更為古老,本與紀念屈原、伍子胥等人無關。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龍圖騰崇拜有關。古代長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龍為圖騰,他們“斷髮文身”來模擬龍形,以避免傷害。《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他們將粽子投到江河中是為了祭祀龍神;而將舟船刻畫成龍形在水面競渡,也是對龍的圖騰崇拜。後世關於屈原、伍子胥等人的傳說都是逐漸融入到端午節的習俗中來的。
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直至民國初期,社會上仍有“躲端午”的習俗。端午節的另一類民俗活動,就是為了驅災辟邪的目的而發展起來的。
與夏季時令相關說
有學者考證,端午的起源、形成與夏季的時令有著密切的關係。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有一說》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他援引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的第一個解釋:“日葉正陽,時當中夏。”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雖然多種多樣,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驅災,也就是祛毒除惡、辟邪驅鬼;另一類就是祭祀,由龍圖騰的祭祀,轉而為具體歷史人物的祭祀。
賽龍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慟,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尋找他的真身。如今,端午節前後幾天,大江南北都要“賽龍舟”。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在中國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吃粽子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沿江苦尋屈原蹤影,又害怕江魚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由此風習相傳,人們為緬懷屈原,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掛艾草
在端午節佈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已久。《荊楚歲時記》:“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草是藥用植物,既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草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採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彩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絲線。系線時,禁止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彩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掛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下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在這個節日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