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4章 豆油與豆腐

青雲鎮

望海樓之上阿旺接到了來自京城的密旨,隨行人員除了自己親信還有一位宮中太監,也算是老皇帝的心腹之一。

老皇帝不僅僅同意了阿旺的提議另外還單獨做了封賞,並帶來口信說叫這公公再帶一些新奇作物回去,老皇帝要種滿皇宮御花園。

對於這些高產作物,老皇帝還是十分看重的,民以食為天,老百姓吃飽了才能安心做事,國家才能兵強馬壯,只有得到百姓愛戴才能舉國之力對抗外敵入侵。

如果能再進一步徹底將外敵收服或是消滅也不無可能。

阿旺見目的達到,便吩咐人去後廚或是倉庫,取了一些近來山莊送來的作物交予這位公公。

有人說了:你爹要的是種子,你拿作物弄啥?

因為這些作物裡面就有種子啊,例如那大大的南瓜,切開后里面不就有種子嗎,再如那紅薯,本身即是果實又能做種。

另外在那公公臨走之前,阿旺還將一個包袱親自送到了他的手上,再三叮囑這是他給父親的一片孝心,務必要轉交皇帝。

這裡麵包裹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劉桂花派人給他捎過來的一床新棉被,棉花做的被子,輕薄舒坦又暖和。

老太監顛了顛包裹見並不沉重也沒在意,就隨手放在了身邊的馬車上,最後對著阿旺拱拱手乘車離去。

山莊內

劉桂花挑選了十幾個下人,正在教他們榨豆油。

從選豆子開始直到最後的壓榨,劉桂花親自指導全程參與,一眾下人簡直不敢相信,這平日裡只能煮飯吃的黃豆,居然能榨出黃燦燦的油來!

這油雖然聞起來有股豆腥味兒,但用來炒菜做飯味道卻是好吃的很,另外還能用來點燈照亮。

劉桂花見這十幾個人學會了也就不再去管,叫他們放開手腳自己操作,等他們在熟練一番,這十幾個人將會成為她榨油作坊的管事,各司其職負責技術指導。

這邊十幾人忙著榨油咱暫且不說,單說劉桂花叫人送了一些榨過油的豆餅去了灶房。

灶房內

劉桂花教這些平日裡負責煮飯的火頭軍們開始學習新的技能——做豆腐!

由於這些豆餅都被擠壓的粉碎了,所以省了不少功夫,只需要用水泡泡除一下雜質即可下鍋煮漿,再用石膏水點豆腐,再就是撈豆腐壓豆腐,最後剩下的豆腐渣還能拿去餵給家裡的雞鴨豬牛羊,曬乾的豆腐渣更是能儲存起來留著冬天給牛羊新增在草料裡。

當然,乾淨的豆腐渣人也是可以吃的,只是有點噎人罷了,其實炒豆腐渣也是蠻好吃的。

這兩件事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是真的一點兒都不簡單,說是誰都會,可是真的做起來那是真麻煩,尤其是這沒有電器的古代,靠的可全是人力。

就拿這做豆腐來說吧,灶房內一群人反覆試驗了多次才成功,這還是劉桂花提前給他們制好了石膏水。

隨後劉桂花又單獨找了兩個人出來,教他倆專門製作石膏水,其實這石膏水沒啥難度,說白了就是熟石灰水,化學名稱為碳酸氫鈣。

其實這就是一層窗戶紙而已一捅就破,所以劉桂花暫時沒打算叫更多人知道,若是人人學會了做豆腐,那他這獨門生意還咋做呢?

林氏看著下人端來的豆腐,真的是喜愛極了,吃進嘴裡軟軟的還帶著一股豆子的清香,那油炸豆腐更是勁道可口。

自從這一天開始,山莊的飯桌上又多了一道豆腐,涼拌豆腐,炸豆腐,煎豆腐,豆腐鯽魚湯,豆腐雞蛋湯……

另外,豆油也取代了原先的豬油、麻油,芝麻香油只是調味的時候撒上一些,雖然芝麻出油率高,但畝產卻是低的很,所以她決定以豆油為主。

同時望海樓裡也多了一系列的豆腐菜系,有劉桂花派人去教的,也有主廚吳大朗自創的,豆腐一經推出立馬引起了強烈反響。

首先價格不高,其次老幼婦孺皆愛,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紀掉了牙的老頭老太太們,最愛吃的就是這豆腐了,紛紛打發自家兒女天不亮就去排隊買豆腐。

當然了,這些老頭老太太可不是村裡那些土裡刨食的,這些人可都是鎮上有錢有勢的老爺夫人們,最不濟的也都是鄉下的土財主。

更有甚者,是來自縣城的採買者,縣城雖遠,但快馬加鞭倒也費不了多少時間。

於是便出現了一斤豆腐難求的局面!好在有巡邏了衙役幫忙維持秩序,否則真有可能發生踩踏事件,或是一塊豆腐引起的血案。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這青石村的家家戶戶就是個例外。

劉桂花每天都會叫人挑去村口一些豆腐,有錢的可以用錢買,沒錢的可以用豆子換,城裡一塊豆腐難求,這裡前來買豆腐的卻是不多。

為啥?因為現在地裡還有野菜,吃野菜不花錢啊!

雖然剛收了糧食,但家家戶戶也不捨得,這些糧食還要留起來過冬呢,每年凍餓而死的人可不在少數,他們可不敢浪費錢糧,雖然劉桂花賣給他們的豆腐價格極低。

你想倒賣去城裡?對不起,每天供應給村裡的豆腐都是限量的,每家只許買一塊,你想多買沒有!

張婆子母女更是這些例外中的例外,別人來換豆腐都是足斤足兩的給豆子,可是這老婆子在豆子裡摻沙子也就罷了,往往還都是缺斤少兩,丟下豆子拿起豆腐就跑的那種。

對於這刁蠻無理的老婆子母女,下人們也是有苦難言,劉桂花可以無視他娘倆,但這些下人們可不敢,畢竟自己只是下人。

於是,幾個在村口賣豆腐的小廝便將此事彙報給了劉桂花一家,劉大湖卻說:反正也沒多少豆子,少點就少點吧,左右家裡也不差那點,只要不是明搶就算了,畢竟是養他的孃親,為了那半斤八兩的豆子也不值得生氣。

劉桂花雖然不悅但也沒說啥,反正村民那裡一天也換不了多少豆子,而且從村裡換來的那些豆子多數都是殘次品,基本上也都餵了家裡的牲畜。

但張婆子母女卻並不這麼認為,還在為自己的小聰明洋洋自得,村裡其他人雖然背後議論,但也不能明著說,更不敢效仿張婆子母女,在村民看來那畢竟是老劉家自己院裡的家事,作為外人的他們可是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