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開始,李崇訓便開始拜訪聯絡一些人,他初來汴京,很多人都不認識。
恰逢此時,他是此戰的首功,算是當下的紅人,現在去拜訪也能體現出自已的誠意。
若是等過段時間,自已首功的氣勢慢慢消彌了,那就沒有如今的效果了。
首先便是李谷,此人和符彥卿是故交,如今任工部侍郎,之前在朝中的很多好話都是他幫李崇訓說的。
不過李谷有些避諱與朝中武將的來往,李崇訓帶了些官家賞賜的蜀錦,茶葉前去拜訪,門童告訴李崇訓主人不在家,李崇訓只好留下東西便走了。
如今在皇城中,官家劉承祐都能瞭解到大臣的一舉一動,所以李崇訓也沒有愣頭青似的四處結交。
只是篩選出幾個值得他結交維護的人。
不過讓李崇訓意外的是步軍指揮使李洪義竟然還主動邀請李崇訓一同出去吃酒。
李洪義是李太后的弟弟,官家的舅舅,雖然職位沒有那些老將高,但是皇親國戚的身份擺在這。
李洪義和李洪信兩兄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因為是普通農民出身,弟憑姐貴。
所以身上的市儈氣息都十分濃厚。
並且兩人都沒有武將身上的那種剛猛,果斷。
哥哥李洪信現在任內殿直指揮使,性格十分謹慎怯弱,曾經多次向官家遞表請辭。
因為他二人沒什麼戰功,都是憑藉李太后弟弟的身份,才能坐到如此高位,所以在軍中也沒什麼威望。
弟弟李洪義更不得了,雖然名字中帶了一個義字,但是後來郭威起兵造反,官家傳密詔讓李洪義誅殺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
但是李洪義膽小,便偷偷將密詔告訴了王殷,王殷又將密詔給了郭威。
郭威看到密詔後,立刻起兵。
官家劉承祐還沒有發覺是自已的舅舅叛變了,又讓他帶兵在河橋一帶抵抗郭威。
沒想到李洪義看到郭威來,立馬就帶兵投降了。
史書上記載,漢室之亡,由洪義也!
可以說李太后的兩個弟弟都不是什麼好貨,出賣了自已的親姐姐和侄子。
郭威能順利打到汴京城,李洪義可是佔據了很大的功勞。
倒是高祖劉知遠的兩個弟弟頗為忠誠,一個弟弟劉崇在後周代漢後在太原一帶建立北漢,與後周分庭抗禮。
另外一個弟弟慕容彥超兵敗後與其妻子一同投井而死。
歷史在很多時候總是會出現驚人的巧合,郭威從後漢孤兒寡母的手中奪取了政權,自已建立的後周又被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中竊取。
就連登基的方式都是如出一轍,郭威趙匡胤都是在外黃袍加身。
酒樓裡,李洪義還帶了幾個親信,加上李崇訓,一共六人。
“來,李兄,我敬你一杯!”
李洪義率先端起酒杯開口道。
待幾人喝完一蠱酒,李洪義才開口道:“呵呵,李兄,外城的傾腳幫是我的人,到時你上任之後,還望你能幫忙佛照一二。”
李崇訓來之前當真還沒了解過外城的幫派。
不過這傾腳幫,聽名字就知道是幹什麼的。
自唐代開始,就給掏糞的人專門取了一個雅稱,就叫傾腳工。
汴梁城內城多是一些達官貴族,豪紳士族。
而外城則是各行各業的普通百姓在此生存。
李崇訓所領的馬軍,除了拱衛皇城之外,還負責外城的巡守。
汴梁皇城可謂是被裡三層,外三層的包圍著。
最外層就是外城,由李崇訓帶領外馬步軍司下轄馬軍負責守衛。
內城和外城之間的城牆由禁軍護衛,包括內城的日常巡邏,同樣是由禁軍負責。
內城與皇城的最外層則是由外馬步軍司下轄的步軍護衛,而指揮使就是李洪義。
第二道皇城則是由侍衛司負責守衛,侍衛司指揮使劉詞。
第一道皇城則是由殿前司負責守衛,殿前司指揮使是聶文進。
最裡面的皇宮則是由內殿直負責守衛,內殿直指揮使李洪信,李洪義的哥哥。
李崇訓笑道:“那是自然,只是不知道這外城有多少幫派?”
上任之前,李崇訓肯定要讓人去打探一番,這外城到底有多少勢力夾雜其中,如今先從李洪義這裡獲取一些情報。
李洪義有些為難的看了一眼左右,然後像是下定什麼決心一般。
“要說這外城的勢力可不止一兩個,而是足足有十多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由史弘肇扶值的漕幫,蘇逢吉扶值的丐幫。
這文人最喜歡逞那口舌之利,那丐幫都是四周來的流民,蘇逢吉經常讓他們傳些詆譭武將一派的壞話。
而漕幫的來頭,更要追溯到昔日隋煬帝修建大運河之時,很多修建運河的工人在運河邊安家,經過唐朝的發展,此時恐怕已經不下於數萬人之眾!
就連汴梁城的許多糧草都是經過汴京城外的運河運來的。”
李崇訓知道汴梁城有黃河的各條支流,特別是在開封府,蔡水,渦水,古水,五丈河。
西可通西京,河中,北連鄴都,潞州,南貫蔡州,潁州徐州,東出可到兗州,曹州等地。
汴京城完全就是一個水運四通八達的地方。
還有這丐幫,此時竟然已經出現了雛形。
不過亂世之中,流民眾多,倒是可以理解,只是他沒想到此時的丐幫竟然是後漢那幫文臣的口舌。
李洪義又接著說道:“外城的鐵匠,打更人,走卒,酒館,賣藝人,大多都拉幫結派,不然想要在這汴京城討口飯吃可沒那麼容易。”
作為後漢的都城,各類人都在這裡聚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此話放在任何時候都有用。
李崇訓微微皺眉,這外城的管理恐怕沒有那麼容易。
他負責巡邏值守外城,幾乎什麼都要他管,抓捕盜賊,火禁,宵禁,算是後世城裡的警察,城管,消防,環衛於一體。
開封府府尹劉銖基本上沒什麼兵馬,他的權利極低,本來他算是一方節度使,但是官家疑心他造反,就將他調為了開封府尹。
算是將他從武將改編成了文官。
此時的汴京城內的守軍分工也不甚明確,很多職權還有衝突的地方。
開封府尹劉銖手下基本上沒什麼衙役,都要依仗各城的兵馬指揮使手下的兵卒。
特別是內城的禁軍統領史弘肇,他和劉銖同流合汙,在開封府中可是造了不少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