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青嵐市,林子軒並沒有去學校,而是回了公司。
至於那些計劃,林子軒直接讓白澤發給了聞慶,相信他也知道該怎麼做。
林子軒剛一走進會議室,會議室內的幾位老人看到來人,連忙站了起身。
會議室裡有六位老人,有男有女,外形上看基本上都是80歲左右的年紀了。
林子軒看到這陣仗的時候,屬實是有點懵圈。
正當林子軒要說出趕緊坐下使不得之類的話時,下一秒他就看清了幾位老人的樣貌,先是愣了一下,緊接著快步地迎了過去:“幾位爺爺奶奶,快快請坐。”
林子軒來到了老人的身旁,小心攙扶著他們坐下。
然而他們都是堅持要和林子軒握手之後才肯坐下,所以就多了握手這一道程式,這才讓林子軒扶他們坐下。
這幾位老人可是大有來頭了,有“稻米之父”之稱的袁岱山;有“玉米之父”之稱的霍德民;有“澱粉之母”之稱的張巧慧;有“油料作物之父”之稱的楊志銘;有“蔬果女王”之稱的吳文娟;有“土壤之父”李存海。
這幾位老人若是站在人群中,估計沒幾個人能夠認得出來。與普通老者那般身形消瘦,頭髮略顯稀疏,甚至面板更為黝黑。
當然,以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就算是受到了矚目,或許他們也認不出這幾位老者的身份。估計他們認識最深的也就只有稻米之父袁岱山了,然而其他幾位的成就也是不容小覷的,或者說都是為了全國人民而投入到相關領域當中,不能以此來分出高下。
扶好幾位老人坐下後,林子軒這才坐到一旁,開門見山道:“不知道幾位爺爺奶奶這一次來找我,是?”
也不知道該說林子軒頭腦笨,還是全然忘記自已公司的專案了。
“哈哈!既然你都叫我們爺爺奶奶了,那我就叫你小軒好了。”年紀最大的袁岱山笑著開口說道:“小軒啊,這一次我們來,就是想要感謝你的。”
“啊?感謝我?”林子軒到現在還沒有回過神來,依舊是一臉茫然。
不說林子軒懵,就連幾位老人也懵了,李存海解釋道:“你公司的那項技術我們也有參與研究,可是為我們華夏,乃至全世界解決了一個大麻煩啊!”
雖說現在華夏吃不上飯這種現象已經很少很少,但若是蔬菜、水果、肉食之類的價格也能夠因此而降下來並且更富有營養的話,那在農業領域確實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
“哦~”林子軒這才想起自已公司的產品,點點頭謙遜地說到:“其實這也是在您幾位的基礎上才能夠研發出這項技術,要說感謝,應該是我感謝你們才對。”
吳文娟帶著笑顏看著林子軒,越看越是滿意:“你這小夥子不僅聰明,還能夠做到不為金錢所動,沒有攜技術投敵或稱為資本家,這一點就很難得了。”
林子軒笑笑,不敢應下吳文娟的話,聰明這一點他承認,但要說不為金錢所動,那...也確實,他不賺國人的錢,只坑外國人!
“您幾位才是我應該學習的榜樣,我到你們這年紀,估計都不知道在哪享福去了,哪還能像你們一樣堅持出來做研究呀。”林子軒搖搖頭啞然失笑。
這一點他說的倒是實話,因為他根本做不了任何的研究工作,沒那能力!
林子軒倒也沒有擔心他們的身體狀況,因為估計再過不久,基因編輯和醫藥方面的研究就能得到突破,屆時就能夠讓他們煥發新生。
客套結束之後,會議室內,燈光柔和,袁岱山使用遙控熟練地操控著螢幕。
只見在螢幕上出現了天宮農業科技的最新成果資料圖表和應用例項。
雖然只有幾天的時間,但農作物已經逐漸成型,距離成熟的時間也並不會太遙遠。
從這些成型的的種子,就能夠推算出,這項研究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完全能夠做到高產量、高耐性、高營養。
看著螢幕上的那些新型稻米品種,袁岱山眼中泛起激動的淚花:“幾十年來,我一直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稻米覆蓋夢。如今,這個夢想,你替我實現了,小軒,謝謝!”
說完,袁岱山不顧林子軒的阻止,站直了身子,彎下腰對著林子軒深深地鞠了一躬。
若是有人在一旁把這幅畫面拍下來,必然會是歷史的一大佳作。
袁岱山弓著腰,林子軒向前跨出,雙手定格在空中,做出攙扶的姿勢。
這一幅畫面似乎也象徵著農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完美連線,奏響了屬於科技與土地的交響曲。
一個小時過後,林子軒以晚輩的名義,讓幾位老者去歇息,這才將他們從會議室中拉了出來,否則還真不知道他們要說到什麼時候。
也不是林子軒不想聽,而是他們參與研究工作這麼多天,已經很累了,現在還要在這裡給自已說一些自已聽不懂的話。
若是自已聽得懂還好,關鍵是聽不懂啊!裝懂不就是欺騙這幾位,讓這幾位因為自已的謊言而浪費掉他們的休息時間,那自已也太不是人了。
與開始時不同,現在幾位老人聲音也變得洪亮起來,顯然他們和林子軒的關係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不再需要像之前那般拘謹。
幾個人站在了會議室面前,和林子軒合影留念。
袁岱山拉著林子軒的手說道:“老了,我還能見到這一幕,值了。你們的時代來了,把這塊田,種得更好吧!”
“哎哎哎,這些苦我可吃不了,還是讓給您親自來種吧!”林子軒連忙搖頭拒絕,而後笑著低聲說道:“跟您透個底,再過不了多久,您幾位的身體就變得和年輕一樣強壯了!”
本來袁岱山黯淡下去的眼神突然亮起了精光:“哦?若是能夠再為國家奉獻出我的一份力,那我也是心甘情願的。”
本來他也想著今天的會面將會是新老農業的交替,卻沒想到似乎還有自已繼續發揮餘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