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地窩子前面熊熊燃燒的篝火,田招娣突然想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她急忙跑去問米丫:
“米大姐,咱們現在蓋的這個東西里面好像不能生火吧?”
“棚子頂這麼低,一生火是不是就把整個棚子就燒著了?”
這個問題果然很嚴重,直接關乎到她們今後的生活質量。
米丫這個時候正在頭昏腦脹的發熱。
聽了她的話以後,米丫強打精神回答:“你說的很對,所以這個地窩子並不是我們真正要住的地方。”
田招娣聽了以後傻了眼:
“什麼?我們蓋了半天,費了半天勁,難道不在這裡住?”
米丫回答:“我們要選在旁邊蓋一個更大更結實的地窩子。”
“這一次蓋的時候要事先留出一個向上的煙筒和爐灶。”
田招娣這才恍然大悟。
她若有所思問:“米大姐,你是不是想讓我們先蓋一個普通的地窩子練練手,然後再正式的蓋大家要住的大一點的地窩子?”
米丫用手扶住了額頭,發現自已掌心下的肌膚正在發熱。
她慢慢的回答:“是的,沒錯。因為我們都是第1次建造,手底下不知道會幹成什麼樣,所以先做一個小一點的地窩子練練手。”
“現在這個地窩子可以作為我們的儲物間,可以用來儲存木柴和口糧。”
田招娣聽了以後,非常高興的拍了拍手:“太好了,太好了,米大姐你想的真周全。”
米丫卻沒有回答她的話,而是默默的把頭放到了膝蓋上。
她現在發現,自已的身體正在慢慢發疼。
越來越疼,每個骨頭縫都在疼。
很顯然她感冒了。
可是在這個缺醫少藥的地方,她只能咬牙硬撐。
也不知道,自已這個小身板能不能撐過最初的三天?
三天後如果不能再退燒的話,那估計她在這個世界的路也就走到頭了。
田招娣興奮地說要蓋一個更大的地窩子,要怎麼樣分配住所,冬天過冬的時候會怎麼樣暖和。
她說了半天,卻發現沒有人回應她。
其她的小孩子都已經睡著了。
而本來應該充當她聽眾的米丫,卻埋著頭看上去昏昏沉沉的樣子。
田招娣不由的就去碰了碰米丫的額頭。
結果她發現米丫在發燒:“米大姐你發熱了!該怎麼辦呀?”
田招娣非常著急。
米丫可是整個團隊的主心骨,她若是有個閃失,這個團隊立馬就得散。
沒有任何野外生存經驗的孩子們,在失去了米丫之後,直接就是任老天爺宰割了。
米丫沒有說話。
她現在似睡非睡,想睡卻渾身痛的睡不著,想醒卻又醒不過來。
田招娣沒有辦法,急忙跑到篝火邊端來了一碗熱水,她小心的把米丫的頭扶起來,想讓米丫喝水。
米丫喝了幾口之後,卻突然感覺到一陣噁心。
她一轉頭,把水又吐了出來。
她無力的對田招娣擺了擺手:“我歇一會兒再喝。”
現在她的情況很嚴重,她的燒肯定已經超過了40度,否則不會嘔吐。
可是在這個缺醫少藥的地方,該怎麼樣退燒呢?
沒有任何能夠退燒的措施……
這樣想著,米丫無力的閉上了眼睛。
她甚至已經沒有精力繼續思考。
田招娣無法,但是又不忍心看著米丫病的如此難受。
於是她想了想,跑出去走到篝火旁邊,默默的跪下來,然後仰天大聲禱告:
“山神爺,我知道你在聽著,米大姐她病了,她病得非常嚴重,她在發熱!”
“求山神爺顯靈,幫幫她,幫幫我們——”
田招娣大聲的反覆的唸誦的這段話,彷彿這樣就能夠給自已和米丫帶來新生。
直到說的口乾舌燥,嗓子都發疼,田招娣才停了下來。
這個時候時間已經足足過去了半個時辰。
由於擔心米丫隨時可能昏過去,所以田招娣站起身打算去窩棚裡繼續照顧米丫。
可是就在她剛走了兩步之後,身後撲通一下,突然掉下來一樣東西。
田招娣驚訝的轉回頭去,卻發現那是一個小小的瓷瓶。
這個瓷瓶的質地非常奇特,掉落到了石頭地上居然都沒有摔碎,而是咕嚕了幾下滾到了田招娣的腳邊。
田招娣急忙拿出來開啟瓶蓋一聞——
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涼味道直衝口鼻。
濃濃的藥味!
田招娣深信不疑:這就是山神爺顯靈了!
山神爺賜下來的,肯定是治療米丫發熱的藥。
那還等什麼?
她要趕緊給米丫服下去。
這樣想著,田招娣急匆匆的彎下腰進了地窩子。
走到米丫的身邊,她坐了下來。
這個時候米丫已經閉上了眼睛,她趴在自已的膝蓋上,是似乎睡著了。
田招娣不管那麼多,急急忙忙的扶起了米丫的頭。
在米丫睜開眼之前,她就把瓷瓶裡面的藥一股腦的倒進了米丫嘴裡。
米丫半睡半猛醒之間,覺得嘴裡邊突然出現了一股藥味。
清涼的藥味入口即化,順著嗓子一路滑下了,一股無比清涼、沁人心脾的感覺瞬間傳來,讓她整個人都清醒了幾分。
下意識的,米丫睜開了眼睛。
眼前卻是田招娣放大的臉。
而她嘴邊,此時好像正有什麼東西,往嘴裡倒著什麼一股液體。
米丫下意識地坐直了身。
她定睛看去,卻發現田招娣手中拿了一個小瓷瓶。
小瓷瓶此刻口朝下,裡面應該是空了。
而自已的嘴巴里,是一股濃郁的藥味。
見她醒了,田招娣急忙說:“我剛才去外面向山神爺禱告了,山神爺賜下來這瓶丹藥。”
“你吃了之後一定會好起來的!”
米丫將信將疑。
世上哪裡有什麼山神爺?
後來她轉念一想,想到了那個在暗處幫自已的人。
會是那個人嗎?
那個人也沒有現身,怎麼可能知道自已有了什麼病?
這個山藥這個丹藥對不對症?
如果不對症的話,吃了之後病情加重怎麼辦?
米丫心中念頭千迴百轉,但是田招娣卻管不了那麼多,高興地給她端來了熱水,催促著米丫喝下去。
米丫此刻疑慮重重,但是水還是要喝的。
她下意識地輕抿了一口水,感受著自已的喉嚨和肚腹,發現並沒有那種噁心想吐的感覺了。
非常驚訝的是,這個藥物非常管用,只這麼小小的一瓶,就讓她恢復了胃口。
米丫試探著又喝了半碗熱水,發現自已非常舒適。
不僅沒有再噁心嘔吐,反而還有了一絲想要吃點東西的念頭。
這個時候田招娣的手伸過來按在了米丫的額頭上。
田招娣驚喜的聲音傳來:“米大姐你額頭沒有那麼熱了!”
米丫下意識的伸手去碰了碰自已的額頭,發現果然如此。
剛才滾燙無比的前額,現在卻只是略有些溫熱。
很顯然,就這麼幾句話的功夫,她的燒已經退了。
(別槓,中醫藥對症的情況下,退燒效果就是這麼快,比西藥快多了!親身經歷!)
難道那個神秘的人居然是個神醫?
這樣想著,米丫把剩下的水喝完,打心眼裡卻生出了一股沉重的倦意。
她控制不住的打了一個呵欠,意識漸漸變得朦朧。
米丫只來得及吩咐田招娣不要讓火滅掉,就躺到了粗糲的地面上,昏昏然的睡了過去。
一夜無夢之後,第2天早上醒來,只見地窩子前面白茫茫一片。
篝火略有所減弱,但卻沒有熄滅,依然在燃燒著。
孩子們都已經開始忙碌了,只有米丫扶著頭慢慢從地上坐了起來。
她的頭還有一些疼,但是身體卻已經沒有什麼大礙了,發熱也幾乎沒有了。
令人驚喜的是她身上的疼痛全數消失。
在喝過一碗熱水之後,就連頭痛也沒有了。
這對米丫來說可謂是個奇蹟。
經過了這一次生病,米丫意識到,她一定要保護好自已和其她人的身體健康。
在這個缺醫少藥的時代,不能次次都仰望著那個神秘人出來幫助。
萬一對方恰好不在附近呢?
必須保證孩子們吃飽穿暖。
否則一旦發燒生病,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現在她們破衣爛衫的,連布料都沒有,要怎麼保持日常的暖和?
這樣想著,米丫指揮大家走出地窩子,把旁邊的空地清理出一個更大的長方形,然後開始挖掘地基。
但是,今天要挖掘的話就感覺地面硬了許多,不像前幾天那樣鬆軟了。
米丫吩咐大家齊心協力加快速度,先把地基挖出來之後,然後大家再去尋找新的木料。
這一次依然先是在4個角立上立柱,然後又幫細一些的木料堆在三面,作為牆壁層層壘高。
木棍和木棍之間用藤蔓草繩連線。
然後頂上的時候則是用草繩連起了橫樑。
在橫樑上橫向鋪上一根根的木棍。
把一根根的木棍鋪好之後,在上面鋪上一層樹皮,緊跟著就將泥土撒上去,把所有的縫隙填的嚴嚴實實。
最後在上面鋪上一層找來的苔蘚。
這個工作持續了兩天的時間。
在兩天的時間裡,孩子們幾乎都在拼命的做工,沒有一刻停歇。
甚至天黑之後在點燃篝火的情況下,大家也在沒命的蓋房子。
等到第3天雪停了。
地面上的雪很厚。
她們新的一座地窩子也已經蓋好了。
只見這是一個長15步寬20步的地窩子,只在前面留了一個進出的門戶,沒有留出窗戶。
頂上和四面都用苔蘚把縫隙給塞滿了,保證密不透風。
而在地窩子的正中間則是一道深深凸起大約兩尺來高的灶臺,灶臺斜斜向上通向了地窩子的頂棚。
在那裡,有石頭和泥土壘起來的一個大大的煙囪,可以確保這裡面生出來的所有煙都能及時排到地窩子外面,保證不會燻到窩裡邊的人。
在壘這個灶臺的時候,大家發現了一種長片狀的石頭片。
這種石片比起鵝卵石來說更好用,因為它很方便堆疊。
有了這石頭片之後,比純泥土做的灶臺要更經燒。
米丫親手壘了這個灶臺。
灶臺底是長方形的,一路蔓延往上之後變成了圓柱。
在圓柱的空腔頂上,高高的煙筒開口與頂棚之上,比頂棚足足高了半人。
這樣可以保證所有的煙都能夠迅速的透過煙囪排走。
新的地窩子建好之後,米丫沒有讓馬上沒有讓大家住進去,而是先開始燻灶。
先用柴火把這個灶燻幹。
燻的過程中,看到那什麼地方冒出縫隙,縫隙裡邊冒出煙來,就馬上用泥土把縫隙填補上。
這樣可以保證在裡面住的時候不會一氧化碳中毒
新的地窩子緊挨著舊的地窩子,並排坐落在湖邊的緩坡上,看上去倒像是小鼴鼠的家。
在這期間天空幾次下雪,又幾次放晴。
等到新的地窩子徹底蓋好之後,這天晚上,米丫讓大家睡在地窩子旁邊用木棍拼出來的床上。
這裡乾燥又溫暖。
熱力不斷的從灶臺附近源源不斷地傳到每個人的身上。
在圍著灶臺兩側的牆壁上,是10個人勉強都能睡下來的木床。
畢竟都是小孩子,擠一擠還是能睡的。
但是米丫看了看這個屋子——低矮的房頂和狹窄的走道,太逼仄了。
她決定等到開了春之後,要蓋一個更大的建築。
這一次不能是地窩子了,她們需要蓋一個真正的木屋,否則在孩子們再長大一點的時候,這樣的地窩子就太過侷促了。
在蓋房子的空隙,她們的食物主要來源於釣臺附近釣上來的魚。
這裡應該人跡罕至,從來沒有釣魚客,所以魚類都笨笨的傻傻的。
每次把魚鉤放下去,不久就會有魚上鉤。
因此一時之間她們的食物倒也充足。
但是現在形勢也有比較嚴峻的一面,那就是她們沒有鹽也沒有蔬菜,很容易患上低鈉症以及敗血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等地窩子裡蓋好,米丫就宣佈她們的新任務去尋找看附近有沒有岩鹽。
同時看看雪底下有沒有可以吃的野菜。
“這是我們第一個30天計劃,在這三十天裡,我們要探索周圍的環境,爭取把全部地圖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