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中興元年,正月初三,長江北岸的揚州城裡熱鬧非凡,沉浸在春節的喜悅中的人們總是特別的高興、寬容,今年的春節正趕上新天子改元,普天同慶,雖然北方戰亂不休,但這揚州城還是和平的,至少暫時還是和平的,而許多北方的富商巨賈舉家南下,更進一步帶動了揚州的繁榮,此時揚州城裡的居民恐怕已超過三十萬人了,因而廟會就顯得越發的擁擠,人們紛紛選購著自已中意的東西,有買春聯的,有買年畫的,有買窗花的,而小孩子更是找到了童趣,臉上帶著面具,東一堆、西一堆的放鞭炮,看著鞭炮在地上或空中成功的炸開,拍著手,跳著、說著、笑著。
在這擁擠的人堆中,不時能看見一對對兒的穿紅衣的年輕男女,男人手中或多或少的拿著東西,女人則在後面不停的催促著,一看便知是新女婿到丈人家拜年。但這喜慶的氣氛並不能完全掩蓋亂世的哀愁,從淮北傳來的各種訊息雜亂無章的交織在一起,攪的人心神不寧,多數人的笑臉上都掛著一絲憂慮,偶爾向熟識的人打聽著新的傳聞。
而此時,淮揚督師衙門裡的氣氛更是緊張而凝重,衙門的正廳裡二十多人正襟危坐,一雙雙火熱的眼睛緊盯著淮揚督師、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史可法那黝黑而冷峻的臉。
史可法道:“今天召諸位來,是因為高傑高將軍派人送來一份塘報,說青州、高密、章丘一帶爆發了反清起事,清軍正調集各路大軍前往鎮壓,義軍首領派人向高將軍求援,但高將軍兵力不足,難以應援,因而將求援信送到本督師這裡,希望我軍快快北進,以解燃眉之急,我召諸位來正是為了此事。”
諸將沉默了片刻,陳子龍首先站起來說道:“末將以為,如今大軍囤積於此已近十日,若是再等下去的話,只怕於士氣不利,應儘早出征。”
他話剛說完,便有一人站了起來,正是黃得功派來的部將趙琿,他說道:“末將認為不宜此時出征,雖然糧草已備,但器械不足,尤其是火器,不如再等幾天吧。”
於是底下又有兩人附和,一個是劉澤清的部將馬華,一個是劉良佐的部將周奇勳。
見到這番景象,高傑的部將王之綱反駁道:“依諸位的意思,那這仗就別打了?軍情緊急,怎能容你們磨磨蹭蹭!都火燒眉毛了,還惦記著那些新式火槍?”
吳林華暗暗搖了搖頭,本來大軍集齊之後應立即出發的,但那劉澤清、劉良佐和黃得功的部下似乎是得到了什麼暗示似的,千方百計的拖時間,先是藉口棉衣不足,待給他們足夠的棉衣後,又藉口火器太少,要朝廷補發,而且一定要新式的燧發槍,其部下的驕兵悍將更是以此四處搗亂,硬要將手中的火繩槍與鎮虜軍的燧發槍換,為此雙方已發生了幾此衝突,還未上戰場,鎮虜軍就出現了傷亡,吳林華好說歹說才將士兵們的怒氣壓下。
其實吳林華、史可法他們看得很清楚,二劉和黃都是藉此儲存實力,要不是皇帝嚴旨切責,只怕他們壓根兒就不會派人來。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傑,他雖然原是李自成的部下,但投降明朝後一直忠心耿耿,他自已的兵馬不到五萬人,但朝廷下旨後卻立刻派來了兩萬人馬,而且均是精兵,不像另三人,全是老弱兵痞,不過這揚州是他的地盤,怕被別人搶去的心理恐怕也是有的。
想到這裡,吳林華說道:“我以為必須立即出兵,正所謂‘兵貴神速’,趁著清軍無暇南顧之機果斷北進,不僅能出其不意,而且能打他個措手不及,此時出擊還能得到北方義軍的支援,若再這麼耽擱下去,不僅北伐的訊息會走漏,讓清軍有所準備,而且義軍也可能失敗,到時清軍就能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大明瞭。”
見到三人吭吭唧唧,似乎還想找託詞,吳林華斷然說道:“本侯有御賜金鐧,就帶在身邊,誰若是違抗軍令的話,本侯定會打得他後悔做人!” 說完便吩咐一名親兵去營帳中取金鐧。
三人見到吳林華髮怒,雖嘴上還硬,但心裡卻完全虛了,來之前自已的主將曾吩咐能拖就拖,實在拖不了就聽令而行,但要儘量儲存實力,看來現在只能聽令了。
於是三人嘟噥了一番後,便站起來說道:“末將遵命便是。”
此時吳林華的親兵將金鐧拿來,吳林華拿起揮了揮,三人只覺頭皮一麻,均不自覺的想起來,前一陣子內官監的小高太監就是被此金鐧打得滿臉是包,整整三天不敢出來見人,還好自已識時務,要不然要的受了。
看到大家都統一了思想,史可法便道:“既如此,那本督師就決定,現在各回各營,明日一早,誓師北伐!還望諸君戮力以赴,共保大明江山!” 諸將領命而去。
大明中興元年正月初四,寒風凜冽,揚州城外一座臨時搭起的點將臺上,史可法手捧聖旨,向諸將宣讀聖旨,再次強調眾人要團結一心,共赴國難。在祭拜了天地之後,史可法便率領著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向著淮北進發。
大軍順著大運河一路北進,以鎮虜軍和平虜軍為先鋒,鎮虜軍在東,平虜軍在西,兩軍齊頭並進;緊隨其後的是王之綱的兩萬人馬,為中軍,史可法就在其中;最後面的是負責墊後的周奇勳、馬華和趙琿的六萬人馬;另外還有一萬人的水軍,由水師總兵吳志葵率領,押運著大量糧草從大運河向北航行,為了保護糧草的安全,史可法特命周奇勳率部緊跟。吳林華將鎮虜軍分為左右兩路,左路為步兵,右路為騎兵,其中步兵又分為前、中、後三軍,他率領中軍居中聯絡指揮,前軍由陳唯一指揮,後軍由洪熙官和方世玉指揮,騎兵由四大金剛指揮,除了掩護步兵的側翼外,騎兵還負責偵察與聯絡。
炮兵部隊就在中軍,為了加快炮兵的行進速度,吳林華特意做了一批兩輪掛車,將炮車與掛車連線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四輪車組,十門重炮由六匹馬拖拽,其他的炮則由雙馬拖拽,掛車上除了裝著彈藥之外,還可供炮兵乘坐,這樣一來,炮兵就不會拖步兵的後腿了。
雖然平虜軍的裝備沒有鎮虜軍的好,但由於平虜軍的大炮特別是重炮很少,因而兩軍的行進速度相差並不多,兩軍相隔著百里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