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章 功高蓋主

徐達口中雖然如此說著,但眼中的光芒卻黯淡無光,顯然連他自已也對這句話缺乏信心。

“徐帥,您的話連自已都不信,又如何能說服我等?”

藍玉苦笑,他深知此刻的困境已非人力所能輕易扭轉。

朝廷若真要救援,早該有所行動,而非像現在這樣,連最近的燕雲十六州都遲遲沒有動靜。

絕望,如同瘟疫般在每個人心中蔓延。

就在此時,朱棣走了進來,他的臉上也帶著幾分愁雲。

他本是前來尋找徐達等人,希望能引導他們找到出路,但此刻,他自已也身陷囹圄,心中更是五味雜陳。

“大帥,請速速決斷,此刻若不奮力一搏,只怕我們都將埋骨於此!”

運糧官焦急地開口道,他的聲音中帶著幾分顫抖。

“大家振作起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定能找到出路。”

朱棣試圖為大家打氣,但他的聲音也顯得有氣無力。

他深知,若長此以往,不出數日,這五萬將士都將命喪於此。

屆時,元廷將坐收漁翁之利,揮軍南下,大明的安危將岌岌可危。

在這危急關頭,朱棣的腦海中突然閃現出沈飛的滅元十二毒計。

雖然其中大部分計策都顯得過於狠辣,但有一條卻引起了他的注意。

“諸位,我記得沈飛的滅元十二毒計中有一條計策,或許我們可以一試。”

朱棣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道。

“哦?那沈飛的毒計,能有什麼用處?”

藍玉不屑地撇了撇嘴,顯然對沈飛的計策並不抱有任何希望。

“我們只需向王保保傳遞一封信件,承諾若他率領軍隊投降我大明,我們將確保他的性命無憂,並會給予高官厚祿的優待。”

朱棣沒有理會藍玉的質疑,繼續解釋道,“只要有了這個保證,王保保自然會權衡利弊,選擇與我們合作。”

“這……這豈不是有損我大明的顏面?”

藍玉皺起眉頭,顯然對這個計策持反對態度。

“顏面固然重要,但眼下我們的性命更加關鍵。”

朱棣沉聲道,“只要能夠脫困,一時的屈辱又有何妨?更何況,只要王保保在世一天,我們就有機會洗刷這份屈辱。”

在當前的局勢下,雖然元軍看似強大,將我們團團包圍,然而,他們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其力量已然消耗殆盡,這不過是他們最後的掙扎罷了。

“殿下,您的判斷似乎有些偏差,”

藍玉的語氣中帶著幾分戲謔,“實際上,我們才是那困獸,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

面對這樣的提議,換做是我,也絕不會輕易接受。

我們手中有何籌碼,能讓元軍心甘情願地放我們離開?”

藍玉的聲音在帳篷中迴盪,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徐達轉過頭,目光如炬地看向藍玉,沉聲問道:“藍玉,你如何看待當前局勢?”

藍玉在之前的戰鬥中遭遇了失敗,這使他變得更為內斂,少了些許的狂妄。

但當他聽到徐達的詢問時,他毫不猶豫地站了起來,緊握拳頭,目光堅定地說:“元帥,若您信得過我,我願意率領兩萬精銳,與元軍決一死戰,哪怕最終是魚死網破,也在所不惜。”

藍玉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對自已的失敗耿耿於懷,迫切地希望透過一場勝利來挽回自已的聲譽。

他深知,在軍隊中,威望和榮譽比生命更加重要。

然而,徐達卻對此表示了反對。

他眉頭緊鎖,搖頭嘆道:“藍玉,你雖然勇猛,但此時再率軍出擊,無疑是自投羅網。

先坐下吧,我們需要冷靜思考對策。”

藍玉並未聽從徐達的勸告,反而更加激動地抱拳道:“大帥,我心中不服!我們不能就這樣坐以待斃!”

徐達見狀,心中一陣無奈。

他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怒喝道:“藍玉,你給我坐下!”

在徐達的嚴厲命令下,藍玉只得坐了下來。

但他對徐達的尊敬並未因此減少,他知道徐達是軍隊的靈魂,是他的領袖。

徐達環顧四周,目光如炬地掃過每一位將領的臉龐。

他沉聲說道:“現在是關鍵時刻,我們需要的是冷靜和智慧,而不是衝動和賭氣。

諸位,你們還有什麼建議嗎?”

此時,朱棣站了起來,他深知軍隊的困境,因此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大帥,我軍糧草已盡,又被元軍重重包圍。

若繼續這樣僵持下去,恐怕我們將難以支撐。

我認為,我們應當考慮勸降王保保。”

此言一出,帳篷內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

其他將領紛紛看向朱棣,他們不敢相信在這個時候居然有人提出勸降的建議。

藍玉更是怒不可遏,他一腳踢開凳子,大聲喝道:“你這是在說什麼?我們是大明朝的軍隊,怎能向敵人低頭?你這是在侮辱我們所有人的尊嚴!”

徐達也被朱棣的話震驚了,他臉色一沉,目光如刀般射向朱棣。

他深知,若此時投降,不僅大明朝的顏面盡失,更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努力平復自已的情緒,然後緩緩地開口說道:“朱棣,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我們是大明朝的軍隊,怎能輕易言降?你的建議,我無法接受。”

“無恥之徒!”

藍玉憤怒地咆哮道,他的聲音在營帳中迴盪,震得眾人耳膜嗡嗡作響。

“說什麼勸降,簡直就是背叛!我們都已經身處絕境,還有何顏面去談勸降!”

藍玉憤憤不平地繼續說道,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沈飛的痛恨和對當前局勢的絕望。

“大帥,若真是投降,我等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

他轉向徐達,語氣中充滿了對徐達的期望和懇求,希望他能堅定立場,拒絕投降。

“沈飛這個叛徒!”

藍玉咬牙切齒地罵道,他的憤怒已經到達了頂點,如果不是因為這裡是軍營,他恐怕已經拔劍相向。

徐達見狀,面色一沉,他知道藍玉的情緒已經失控,必須要及時制止。

他深吸了一口氣,大聲喝道:“藍玉,你給我冷靜點!現在局勢已經如此,我們需要的是團結一致,共渡難關!”

藍玉被徐達的話震住,但他心中的怒火併未平息,他怒視著朱棣,彷彿要用眼神將他千刀萬剮。

他心中暗自發誓,如果這次能夠僥倖脫險,他一定要親手斬殺沈飛這個叛徒。

在應天府內,漠北的局勢已經引起了極大的恐慌。

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官員們開始感到慌亂,他們四處尋找替罪羊來轉移注意力。

沈飛這個名字在他們中間傳得沸沸揚揚,彷彿他已經成為了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

然而,沈飛卻對此毫不在意。

他坐在太子府邸中,悠閒地品著茶水,彷彿外面的世界與他無關。

他知道那些儒生們只是在尋找一個藉口來發洩他們的恐懼和不滿,他們根本不敢真正面對元庭的威脅。

沈飛冷笑一聲,心中對儒家充滿了不屑。

這些儒生們口口聲聲喊著忠義,但一遇到危險就只會投降。

他們為了自已的利益可以拋棄一切,甚至包括家國情懷。

沈飛覺得他們簡直就是一群蛀蟲,只會腐蝕大明朝的根基。

就在這時,府外傳來了一陣嘈雜聲。

沈飛放下茶杯,走到窗前檢視。

只見一群儒生聚集在府外,他們大聲喊著口號,要求沈飛出來承擔責任。

沈飛冷笑一聲,他知道這些人只是在發洩情緒,根本不會對他造成任何實質性的威脅。

他轉身回到桌前,繼續品茶,彷彿外面的喧囂與他無關。

然而,沈飛並沒有忘記這次危機給大明朝帶來的警示。

他深知只有強大的軍力和堅定的信念才能保護國家免受外敵的侵略。

他決定利用這次機會,加強軍隊的訓練和準備,讓大明朝變得更加強大。

同時,他也要讓那些儒生們明白,真正的忠義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付出實際行動的。

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刻,一群儒生聚集在太子府外,他們的目的並非單純為了學術交流,而是懷揣著一種難以名狀的憤怒與不滿。

這一切,背後自然少不了孔希學的暗中操控,他精心策劃的這場風波,旨在將沈飛推向風口浪尖。

一位與孔希學關係密切的儒生站在眾人之前,他眼神銳利,言辭激烈:“沈飛此人,心胸狹隘至極,面對大明江山的風雨飄搖,他非但不思挽救,反而袖手旁觀,置國家安危於不顧,這豈是人臣所為?他簡直玷汙了儒家的忠義之道!”

此言一出,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人群中炸開,激起了千層浪花。

其他儒生們紛紛附和,憤怒之情溢於言表:“沈飛此等小人,必是元庭安插在大明內部的奸細,他暗中勾結外敵,企圖顛覆我大明江山,其罪可誅!”

“對!沈飛必定是元庭的奸細,我們絕不能容忍他繼續逍遙法外!”

憤怒的呼聲此起彼伏,如同狂風驟雨般席捲整個太子府外。

此時,一名儒生振臂高呼:“諸位同僚,我們既然志同道合,何不趁此機會闖入太子府內,揪出沈飛這個奸細,為我大明討回一個公道?”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了眾人的響應。

然而,當眾人準備付諸行動時,那位之前振臂高呼的儒生卻悄然退至人群后方,他眼眸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芒,心中卻暗自盤算著如何利用這些人為他自已謀取利益。

他深知,這種老奸巨猾的手段正是孔希學所傳授的,他要將沈飛推向絕境,徹底將其置於死地。

太子府外,憤怒的儒生們已經匯聚成一片人海。

他們緊握拳頭,臉上寫滿了憤怒與不滿。

他們高聲呼喊著沈飛的名字,要求他滾出來接受審判。

“沈飛!你這個賣國賊!私通元庭!快給我滾出來!”

“沈飛!你這個無恥小人!你的所作所為已經玷汙了大明的名聲!快出來接受懲罰!”

憤怒的呼喊聲此起彼伏,迴盪在太子府的上空。

駐守在門口的侍衛們見狀,眉頭緊鎖,面露難色。

他們知道,這些儒生背後有儒家撐腰,如果貿然出手驅逐,必然會引起更大的風波。

然而,他們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儒生衝擊太子府。

於是,侍衛們迅速向府內報告了情況,請求增援。

同時,他們也試圖用言語安撫這些儒生,讓他們冷靜下來。

然而,憤怒的儒生們哪裡聽得進去這些?他們一心只想找到沈飛討個說法。

在這場風波中,沈飛的命運已經岌岌可危。

然而,他是否能在這場風波中化險為夷?這一切還是未知數。

當下的情境,對於沈飛來說,最為明智的舉措莫過於先行穩定局勢,隨後再設法處理眼前的紛擾。

他深知,這些儒生的到來並非偶然,背後必然有著某種勢力的推波助瀾。

沈飛端坐在院子中央,目光深邃,彷彿能夠洞察世間的一切紛擾。

他靜靜地聆聽著外界的喧囂,臉上卻保持著一種超脫的平靜。

這時,一名侍衛匆匆而來,恭敬地向沈飛稟報道:“沈大人,府外已聚集了眾多儒生,他們紛紛要求大人出面。”

侍衛猶豫了一下,又補充道:“大人,此事是否應當稟報給太子殿下?”

沈飛微微頷首,目光中閃過一絲銳利。

他並沒有直接回答侍衛的問題,而是冷冷地開口道:“這些儒生既然喜歡鬧事,那就讓他們鬧吧。

我倒要看看,是他們這些書生的口舌厲害,還是這大明朝的律法更為嚴明。”

沈飛的聲音雖然平靜,卻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

他明白,這些儒生的目的無非是想透過製造輿論來給他施加壓力。

然而,他並非那種輕易被輿論左右的人。

他相信,只要自已堅守原則,堅守大明朝的律法,這些儒生就無計可施。

就在此時,府外的喧囂聲愈發激烈。

陳牧站在遠處,靜靜地觀察著這一切。

他彷彿已經預見了這些儒生的結局——他們最終將因為自已的無知和狂妄而自食惡果。

而那些依舊留在府外叫囂的儒生們,也逐漸感到了疲憊和無力。

他們喊得口乾舌燥,卻始終沒有得到沈飛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