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章 累著朕的御史

“慢著!”皇帝也是沒想到他這兒子說走就走,立馬開口將人攔下,“你不是說有事要與朕商議?”

元卿剛轉過去的身子又轉了回來,方才太過心急,一心想著有愧於念念,都忘了進宮所為何事。

“兒臣昨夜的確探聽到一些訊息。”他穩了穩心神,徐徐開口道,“如兒臣猜測的一樣,皇弟與大郢太子會面,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

“這個朕亦清楚,昨夜都聽到了些什麼,你且細細說來。”

皇帝手下的暗衛昨夜其實也去了雲夢樓,只不過有利的位置被這兒子佔了,那幾個暗衛沒有身份更是上頂層。

“回父皇,大郢即將在中秋那日來犯,那二人已商議好,屆時皇弟將用軍情和戰敗之後邊境的三座城池換大郢助他奪權。”元卿言簡意賅,一下便將那二人陰謀道明。

“如此說來,大郢太子此番來訪便是為著此事?元祁果真是朕的好兒子,一個顏家在背後撐腰還不夠,竟打著通敵叛國的主意!”

皇帝手中的串珠被陡然握緊,發出咯咯的聲響。

不到半刻鐘前消下去的火氣又竄了上來,且更為憤怒。

他猶記得父皇行將就木之時,那時的大郢尚且是一個小國。

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國,趁著當時的皇帝終日纏綿病榻無心政事、朝堂不穩之時來犯,幸而有姜毅領兵前去抵禦。

也就是在他登基前幾日,邊關傳來捷報,大郢如喪家之犬般被擊退至兩國交界五十里外,自此才有了十幾年的安定。

元卿又一次感受到了父皇的怒火,其實他昨夜也一樣憤慨。

那元祁堂堂一個王爺,得天下人供養,為了奪權竟棄北宸國的將士與邊境三城百姓的性命於不顧,是何等的冷血、荒唐!

他強壓下內心激憤,繼續道:

“兒臣所言句句屬實,並未有任何編排之意,且昨夜在樓裡,兒臣便有了應對之策。”

“朕瞭解他,自然信你。”皇帝在此事上也不是偏愛元卿,只是元祁慣來就是那麼個樣兒,往日行事有所鋪墊,如今做下這事實在也能理解。

按說元卿接觸政務並無多少時日,此等大事更是從未參與過,但皇帝不願打擊這兒子的積極性,繼續道:“你有何計策,且說來聽聽。”

元卿沉聲道:“回父皇,現下南境安定,兒臣想派人將此事知會舅舅一聲,就算皇弟最終不得大郢相助,怕是還會為奪權另尋他法。”

“據那二人昨夜所言,大郢得勝後將會派出一支精銳扮作流民入京,助皇弟一臂之力。兒臣想的是,何不從舅舅駐紮在南境的軍隊中抽調一些人出來,也扮作流民進京呢?”

“屆時兒臣會想個法子安置他們,只是此事重大,還望父皇給兒臣這個權力。”

皇帝還真是小看了這個兒子,將南境士兵召入京中安置?虧他想的出來。

不過他細細思量一番,卻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顏家如今的勢力雖比不得十幾年前,在京中卻也算得上手眼通天。

宮中禁軍、京郊及鄰州駐軍、甚至五城兵馬司,這些人的動向顏家怕是都能打探到一二。

可元卿的舅舅,也就是芊寧的兄長餘暉卻不同。

他遠在南境,若為他尋個由頭,不論去何處,只要人不在南境,偷偷帶兵以流民之名混入京中,卻是可行的。

皇帝抿唇一笑,對這個兒子更滿意了幾分,但還是提醒道:

“才去過雲夢樓,就又要安置南境士兵,你這還未入朝堂,怕是參你的摺子都寫不過來了。你想累著朕的御史?還是想要朕做個昏聵的帝王,接二連三的偏袒你?”

元卿並未因此打消這個念頭,堅定道:“父皇說笑了,若真到了那時候,也自有法子應對。現下只求父皇相信兒臣,准許兒臣方才所言之事。”

皇帝亦瞧見了眼前這人的決心,身為帝王他深諳知人善任的道理,即便是自已兒子也同樣適用。

“朕準了。”

元卿似是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不確定道:“父皇如此信任兒臣?”

他清楚自已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父親,更是一國之君。

這只是他昨夜情急之下想出來的辦法,按說怎麼著父皇也得叫幾位心腹大臣一同議一議再下定論。

可父皇就這麼輕易的准許了,比自已預期的順利許多。

“豈止是對你的信任,你這提議甚妙。再說,今日已是七月初八,你想想還有多少時日可以浪費?”皇帝一臉認真道。

時間緊迫,容不得半分拖延,再叫重臣入宮議事反而會生事端。

軍國大事,不叫人顏相來一趟說不過去吧?

可叫他來做什麼?告訴他,你外甥要謀反,這兒有個法子能與之抗衡,你是同意不同意?

這不胡鬧呢嗎!

得了父皇准許,元卿喜不自勝,恭恭敬敬下跪叩謝:“兒臣謝父皇信任!”

他瞳眸澄澈,彷彿夏夜點綴在空中的繁星,明亮、乾淨。

若不是還要與父皇商議進一步的計策,他真想立馬去尋念念,與她分享這一喜悅。

“跪著作甚?起來說話。”皇帝最不喜這些後輩動不動就跪的習慣,他還得叫人起身,一套動作下來麻煩得很。

元卿直起身來,等待父皇下一步吩咐。

\"回去給你舅舅寫封信,將此間情況詳細說明,他看了自然會明白應該做何準備。\"皇帝一臉沉穩地說道。

元卿聞言有些疑惑不解:\"為何不是由父皇您親自執筆呢?想必舅舅收到之後會更加重視此事。而兒臣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晚輩,是否不太妥當?\"

如他所言,到底是個年輕人,想的還是不夠全面,皇帝笑著解釋道:

“由朕執筆是可以,可一路上未免太過惹眼;你來寫便是家書,想是沒那麼多人會注意到。”

“多謝父皇提點。”元卿想了想,又有了新請求,於是直言道,“兒臣還有一事需得父皇點頭,待‘家書’寫好,不求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就差不多了,如此無人敢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