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第三年,秦始皇東巡至琅琊郡。
此時的徐福已經是秦始皇身邊的寵臣了,他向秦始皇進言稱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住著神仙,如果能找到他們就能得到長生不老藥。
秦始皇聽後龍顏大悅,便派遣徐福率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出海尋找仙山。
徐福深知這次任務九死一生,但皇命不可違,於是硬著頭皮帶著數千名童男童女登上了船。在海上漂泊數日後,終於到達了傳說中的瀛洲島。
島上並沒有什麼神仙和長生不老藥,只有一些未開化的野蠻人。
徐福登陸後發現這裡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於是決定在這裡定居下來。
他將帶來的數千名童男童女分別安置在了不同的地方,並教給他們如何種植糧食、養殖家畜等技能。
同時聚集起了島上土著居民,形成了許多部落和村莊,徐福則成為了他們的首領,被尊稱為“神武天皇”,這也是後世日本的祖先。
時間流逝,徐福帶領眾人在瀛洲島上建立了穩定的生活。
他心中始終惦記著故鄉大秦,常常望著大海,思念遠方的親友。
某日,徐福收到訊息,大秦境內發生大亂。
原來,秦始皇駕崩後,秦二世繼位,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天下大亂。
徐福得知後,決定返回故鄉,畢竟秦始皇已駕崩,再也沒人能威脅他的生命。
經過漫長的航程,徐福終於抵達大秦沿海地區,結果得到了秦三世扶蘇平定天下的訊息,他又狼狽逃回倭國。
秦三世八年九月十三日,這一天註定會被歷史銘記。
匈奴冒頓單于率領著他那令人膽寒的四十萬鐵騎,如疾風驟雨般撲向了太原,曾經屬於韓國的這片土地如今已陷入生死存亡之際。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守將們選擇堅守城池,不敢輕易出城迎戰。
一封封緊急軍情正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咸陽城,每一封信都承載著前方將士們的希望和求救聲。
“報!!,冒頓親率四十萬鐵騎進攻韓地。”
這個訊息如同晴天霹靂一般炸響在朝堂之上,瞬間引起一片譁然。
眾人皆面色凝重,憂心忡忡。
扶蘇眉頭緊鎖,心中焦慮萬分,但作為一國之君,他必須保持冷靜。
他立即下令道:“傳旨讓文武百官即刻來章臺宮議事。”
時間緊迫,他們必須迅速做出決策。
很快,大臣們紛紛趕到章臺宮,大殿內氣氛緊張異常。
樊噲率先開口說道:“陛下,給老樊十萬兵馬,我定能將冒頓擒回咸陽,讓他嚐嚐我老樊的厲害。”
樊噲言辭激烈,顯然對自已充滿信心。
一旁的張良卻搖頭表示反對:“樊將軍不要衝動,匈奴四十萬鐵騎可是有備而來,我們不能貿然行事,必須從長計議。”
他深知敵人的強大與狡猾,認為草率出兵只會帶來更多的危險。
扶蘇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張良的觀點,一旦匈奴騎兵南下,將會造成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大秦剛剛經歷過戰亂,已經無法承受再一次的戰爭。
但與此同時,大秦的威嚴也不容挑釁,絕不能讓匈奴人肆意妄為。
堅定地說:“張相說得有理,朕絕不會坐視不理,我們必須想辦法擊退匈奴,保護大秦的子民。”
眼神中透露出決心和果敢,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扶蘇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尋找應對匈奴入侵的最佳方案。
他們要想出一個既能保全大秦百姓又能維護國家尊嚴的策略,這場戰爭註定艱難險阻重重。
蕭何:“陛下,臣不反對出兵,但如今大秦剛剛開始恢復生產,如果再次爆發戰爭,恐怕難以承受。若要強行出征,百姓必將不堪重負,賦稅將再度加重。”
蒙恬:“老臣也表示贊同,昔日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成功滅掉吳國,我們可以效仿越王,如今大秦百姓急切需要時間來恢復國力,待三年之後,方可出兵匈奴。”
扶蘇:“韓大將軍對此有何看法呢?”
整個朝堂一片寂靜,眾人皆將目光投向了韓信。
蒙恬作為大秦的柱石之一,蕭何和張良兩位宰相都明確表達了他們對於出兵太原、與匈奴騎兵正面交鋒的擔憂。
這一刻所有的壓力都集中在了韓信身上,因為他不僅是大秦的兵部尚書,更是天下兵馬大元帥,他的意見對於朝廷的決策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韓信一臉嚴肅地說道:“陛下,臣贊同出兵,只要能夠短時間內戰勝匈奴,大秦就能佔上風。”
扶蘇點了點頭,表示認同道:“英雄所見略同,朕和韓大將軍想法不謀而合,大秦只要速勝,戰線就不會太長,這一戰要打疼匈奴,讓他們不敢再南下屠戮中原。”
韓信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之色,恭敬地拱手說道:“陛下英明,臣佩服不已。”
扶蘇笑了笑,擺了擺手道:“行了,別拍朕的馬屁,朕這次要和韓大將軍一同出兵,一定要讓匈奴騎兵有來無回。”
這時,樊噲站出來,大聲說道:“陛下,老樊也要和您一同出兵。”他的眼神堅定,充滿了決心。
張良:“陛下,請您三思而後行啊!御駕親征風險實在太大,還是讓韓大將軍領兵出征吧。”
聽到這話,扶蘇心裡很清楚,張良這是在擔心自已的安危。
畢竟,後世歷史上劉邦曾經因為輕敵而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山,差點丟了性命。但他也明白,張良不知道自已的實力和決心。
想到這裡,扶蘇微微一笑,道:“子房不必擔憂,朕既然決定要御駕親征,自然有把握取勝。而且,此次出征不僅關乎國家安危,更是關係到天下蒼生。朕身為天子,豈能坐視不理?”
說完,他目光堅定地看著遠方,心中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打贏這場仗,讓匈奴見識到大秦的厲害。
同時,也要讓那些對大秦心懷不軌的人知道,大秦不是好惹的。